9月16日,《中国航空物流枢纽发展指数2024》(以下简称《指数》)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成果发布厅发布。《指数》显示,上海、北京、成都位列航空物流枢纽发展指数的前三名,位列4~10名的城市分别是广州、深圳、重庆、郑州、西安、天津、杭州,大型综合性机场货邮吞吐量快速增长,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航空物流枢纽发展指数是对2018年《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确定的23个空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航空物流枢纽力的综合评价。本次发布的发展指数是自2020年起,第四次在服贸会期间进行发布。通过指数发布,力求通过数据反映各航空物流枢纽的发展水平,为航空物流枢纽之间开展横向对比学习创造条件,帮助各地区在做好自身建设的同时,看清形势、研判趋势、发挥优势,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建中国航空物流枢纽网络,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指数》显示,2023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1683.3万吨,比上年增长15.8%,恢复到2019年的98.4%。本次评价首次将鄂州机场纳入研究,列入国家规划的23个航空物流枢纽27个机场合计完成货邮吞吐量1439.95万吨,比2022年增加167.21万吨,占全部民用运输机场货邮吞吐量的85.5%,比2022年下降2.1%。23个枢纽中有19个实现增长,4个出现下跌。货邮吞吐量前十位的枢纽中,武汉—鄂州枢纽涨幅最大,达到51.2%。
研究得到23个航空物流枢纽的发展指数和排名。上海、北京、成都分列前三名,其中上海、北京位次不变,上海在机场发展、产业支撑方面优势明显,北京继续在综合交通、开放平台方面保持领先,成都排名提升4位,上升到第3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入运营的效果逐步得到体现,成都双机场的货邮吞吐量、起降架次等重要指标在同级别枢纽中的增长最为显著。广州、深圳分列第4和第5,表现依旧稳定,大湾区机场群的协同优势将成为未来两大枢纽保持优势乃至实现排名赶超的重要手段。
《指数》是由中国口岸协会、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航空物流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联合编制,从枢纽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考虑机场建设、综合交通、产业支撑、开放平台、环境约束对航空物流枢纽的影响,构建包含33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对部分指标进行调整优化,以便及时反映航空物流枢纽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
据悉,《指数》纸质版将于9月26日在重庆举办的第六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峰会期间向社会正式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