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120”搭建“黄金一小时”生命线 深圳已形成较成熟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

启动“空中120”用直升机救援,在深圳已不稀奇。仅今年春节,深圳“空中120”就出动了两次救人,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航空应急救援是低空经济的重要一环,目前,深圳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搭建起了畅通无阻的空中生命线。

●21分钟,伤者从七娘山送到北大深圳医院

1月31日(大年初三)下午,一名10岁男孩和父母一起到七娘山游玩时,不慎从5米多高的悬崖坠落,头枕部受伤,当场昏迷,情况危急。接到报警后,深圳120联动119迅速响应,考虑到男孩坠落的位置位于半山斜坡,地势险峻,碎石岩壁遍布,周边树木茂密,救护车无法到达,步行担架转移伤者下山困难,120果断启动了空中救援机制,联系东部通航派出直升机,通知北大深圳医院开启应急救援绿色通道做好救治准备。

从七娘山事发地点将受伤男孩送到医院,“空中120”仅用了21分钟。从直升机落地医院到检查、明确诊断再到送入神外ICU,医院也仅用了15分钟。当男孩父母花了3个多小时走出七娘山再自驾车赶到医院时,前期紧张有序的检查和救治已经完成,男孩病情已稳定。

“深圳的救援救治体系真的很强大,深圳速度太厉害了,感谢你们把孩子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了。”2月5日,在病房,看着身体和精神状况日渐好转的孩子,男孩爸爸不停地为深圳和医院点赞。

2月3日(大年初六),在距离深圳200多公里外的海上钻井平台上,一名工作人员因遭受超高压石化蒸汽冲击导致一过性意识障碍及低血压。经平台医生初步处理后,联系港大深圳医院通过直升机转运。晚上8点,经过1小时的夜航飞行,运送伤者的直升机降落港大深圳医院停机坪,早已等候在此的急诊团队迅速登机检查,10分钟后患者被送入CT室,完成头、颈、胸、腹多项检查,多学科医生团队现场阅片会诊,初步诊断为爆震伤。急诊团队迅速给予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液体复苏,吸氧支持,并对头面部和左眼伤处进行妥善处理。经过一系列紧急救治措施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地空无缝对接,争取抢救“黄金一小时”

严重创伤是时间高度依赖性危重症,是急诊救治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创伤患者来说,“黄金一小时”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所在。开通空中救援与急诊无缝连接,争取最短时间将伤者送达创伤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医院,可以有效降低伤者致残率和致死率。特别是对于地势环境复杂的救援地点,航空医疗救援意义重大。

记者从深圳市急救中心获悉,深圳自2009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空中医疗救援工作,目前已形成较成熟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深圳航空医疗救援体系由深圳市急救中心联合深圳市东部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内8家网络医院组成。8家网络医院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仅接收心血管患者;深圳市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大学总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盐田区人民医院等7家综合接收型医院,则是由深圳120按照“专科导向、轮值协同、动态调整”原则统一签派任务。

记者了解到,为争取用最短时间救治患者,各医院也不断优化地空无缝对接。航空救援“一键通”是北大深圳医院航空救援的重要举措:入院零等待,激活院前预警信息系统后,创伤救治团队提前接收患者基本信息,会提前做好接诊相关准备;在患者尚未到院之前,创伤救治团队已进行了MDT远程会诊、患者伤情评估决策、开通绿色通道,“一键通”办理入院,大大优化了创伤救治流程,大幅提高创伤救治效率。

●15分钟内,直升机可达救援现场

“东部通航接到救援命令时,可实现15分钟内覆盖深圳(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任意救援场景开展救援。”据东部通航有关负责人介绍,东部通航以“军警航医企”五方协同方式,搭建起“城市空中生命通道”,已建成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全境的“空中120”应急响应机制。

目前,东部通航有一支极为专业的航空救援队伍,并且直升机配备了空中ICU,有呼吸机、吸引器、注射泵等专业医疗设备设施,可在快速转运病人的同时,更高标准地保障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与地面、“120急救车”组成立体急救系统,有效弥补紧急救援时间紧迫、救护车无法到达情况下的救援。

据统计,仅去年至今,东部通航就开展了直升机医疗救援15起,包括了山地、海岸等一类应急院前救援、院间重症转运、海上搜救等。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