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航空产业对中国国民经济影响》课题研究成果的发布,是我国民用航空产业经济贡献研究“从0到1”的突破,意义重大。在发布会上,记者认真聆听了课题组多位核心成员的介绍以及多位专家的点评,并进行了深入采访。
边干边学克服重重挑战
量化测度民航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启动之初困难重重。课题组组长、中国民用航空局综合司一级巡视员刘鲁颂介绍,最大的挑战来自现有基础能力的欠缺。建立评估特定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基础能力,必须具备五个条件:理论方法、规范标准、测算模型、经济数据和专业人才。在理论方法方面可以采用投入产出法,但是其他四个条件几乎都不具备。
尽管如此,课题组于2024年初埋头扎进繁重的课题研究工作中。一年来,他们广泛咨询,制定了详尽的课题研究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对课题研究人员组织培训、强化投入产出理论学习,熟悉民航产业的基本状况和数据要求,摸索民航产业视角下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在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统计局相关司局以及中科院、社科院和各大院校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下,大家一步步克服了技术难点,打通了方法路径。
从全产业链视角界定民航产业业态
明确的产业边界和科学的统计数据是清晰刻画行业特征、客观反映产业发展的基础。课题组成员、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朱诺介绍,课题研究成果首次从全产业链视角界定了我国民用航空产业的产业业态和门类构成。民用航空产业分类框定为8大类、27中类、89小类。其中大类以民用航空制造和民用航空运输与运营为核心产业部门,关联产业部门包括民用航空保障、民用航空建筑、民用航空数字信息、民用航空科技教育、民用航空公共管理、民用航空其他辅助服务等六大类。
课题研究成果详细测算了2023年民用航空产业的产出规模,系统分析了产业空间分布和市场主体情况,构建了民用航空产业的“数字画像”。2023年,我国民用航空产业总产出为23192.7亿元(较2017年增长1.5倍),共涉及相关企事业单位2.7万家。从产业门类、细分产品、主体数量、企业类型、集聚效应等方面看,现阶段我国民用航空产业企业主体已覆盖8大类27中类89小类,产业链条相对完整,整体仍处于快速发展期。
运用好“投入产出法”
测算民用航空产业的产业关联和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离不开最重要的科学工具——投入产出法。课题组成员、中国民用航空局国际合作服务中心研究院王湛春介绍,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是目前普遍使用的研究国民经济产业关联关系、测算产业间经济影响的分析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构建投入产出表,揭示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追溯价值流动路径,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课题研究以投入产出分析为理论框架,以2017年投入产出表(149部门)为基础,将首次制定的航空产业从其中剥离出来,通过拆分合并形成民用航空产业视角下的投入产出表(27+147部门表)。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我国投入产出技术的早期开拓者陈锡康对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他高度评价说,这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课题研究成果是投入产出技术应用于中国特定产业发展分析的又一成功案例,创新性很强。
两个维度量化测算
课题组成员、中国民用航空局综合司处长范幸丽介绍,以民用航空产业分类匡定测算口径,以民用航空产业数据库为基础,以中国民用航空产业投入产出表为分析工具,参考国内外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测算体系,课题组从两个维度测算了民用航空产业对中国国民经济影响。
从经济贡献看,初步估算,2023年中国民用航空产业增加值为1034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8%,增加值效应为2085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此外,从生产结构看,民用航空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和增加值率分别为59.89%、40.11%,同期全国中间投入率和增加值率分别为63.54%、34.46%,民用航空产业增加值率明显高于全国总体增加值率。
从产业经济技术联系看,民用航空产业分别与国民经济148个部门中的123个部门产生不同程度的直接经济联系,民用航空产业8个大类的投入产出活动分别与产业内部的其他各大门类皆产生经济联系,整个民用航空产业对本部门提供的产品依赖程度较高。此外,范幸丽还从产业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直接消耗与完全消耗等角度出发,介绍了课题研究得出的详细测度结果。
<!--enpproperty 4616652025-04-17 10:20:22:764周向阳
编辑:周向阳
责编:周向阳
审核:姚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