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曹坤工作纪事

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曹坤工作纪事

    有一首藏语山歌:看白云,才看清了我自己;看山川,才看见了美丽;经转摇出了你的神秘,雄鹰唱着说“你想念我……”
    八年援藏生活结束不久,曹坤获得了一枚沉甸甸的奖章——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这是国家对过去二十年一批批民航援藏工作者的一种高度褒奖。曹坤说:“过去八年,家里人生活平安,我的身体也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原后遗症。若要说辛苦,那是一种常态。但是我已经习惯用精神内在超越,用感恩的心态享受这种苦。西藏于我而言,人虽然离开,心却永远牵挂!”
    2005年,民航西南空管局成都塔台管制室副主任曹坤接到通知,增派他加入中直机关第四批援藏队伍,到林芝机场筹备通航工作。林芝机场四面环山,濒临中印边境线,是全世界飞行难度最大的机场之一,飞行保障人员需要具备过硬的能力素质。曹坤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又有九寨沟黄龙机场的空管保障经验,熟悉高高原机场的复杂环境和工作特点,于是欣然“应召入伍”。
    10月,曹坤一行来到了还在建设中的林芝机场,住在距离机场20多公里的米林县城。他们白天在风沙漫天的工地上忙碌,凌晨回到招待所,气温最低可到零下10多度,没有电也没有水。机场通航前大量的准备工作正等着他们。由于林芝机场复杂的地形和气象条件,原本在内地机场一个星期就可以完成的机场通航前校验飞行程序,在林芝机场一直持续三个月才完成。校飞期间,曹坤和同事们4点起床,早餐后4点半发车,6点与飞行机组联系,决定是否能飞行。回到住所,继续编规章规定和工作流程等,几乎每天只有4个小时的睡眠。
    然而,曹坤心里明白,辛苦算不得什么,最终的考验是“让机场能飞起来”。民航业专家曾经断言,依靠传统的导航技术,飞机无法在林芝机场安全运行,必须探索使用飞机自身机载导航设备和全球定位系统引导飞机起降的新技术(RNP),在亚洲地区还没有机场实施此项技术。时任航务部经理的曹坤积极参与RNP技术应用,确保飞机在空中距离山体只有1公里左右时,也能继续向前飞行,在能见度极差的条件下安全精确地着陆。试飞前夜,曹坤从拉萨赶回林芝已是半夜,召集开会布置任务就到了凌晨2点,5点整联系成都放飞。飞机很快从成都起飞,一路向西,经过八一镇上空时,镇上几乎所有人都从房里跑出来,要看看飞机的影姿和声音。飞机在跑道上稳稳落地了,机场塔台上所有的人都激动地欢呼了起来,曹坤的眼泪禁不住地流了下来。
    林芝机场通航需要协同空军、空管和地方政府等多各部门,为此,曹坤无数次地翻山越岭,在林芝到拉萨400公里的山路奔波。他曾经一个月8次翻越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这是通航前进出林芝的必经之路。有一次,搭乘一辆客车翻越山口的时候,他眯起眼睛打盹儿。坐在旁边的一位武警小战士,拍拍他的肩膀说“同志,不要睡了,这地方,一旦睡了就可能永远醒不过来了”,曹坤觉得小战士真是可亲又可爱,看着连绵起伏的高山,他心底深处涌现出一丝丝享受风景的隐秘念头,仿佛看得见空中的航路在车辆摇摆中,一步一步地向前铺设架高。
    同样是一条漫漫长途,在普通人眼里或许是不得不忍的“伤心路”,在勇敢者面前可以成为“平常路”,而在曹坤面前亦然转变为一条“风景路”,因为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原来并非是“援藏”,而是一场永不止息的“爱藏”。
    2007年,曹坤服从组织安排,离开林芝到拉萨担任民航西藏自治区管理局航行气象处副处长。他深感西藏民航的设施设备和人员业务水平都比较薄弱,尤其是航行及气象保障水平是制约发展的瓶颈,自己下定决心从内部管理入手,做点实事。曹坤发挥援藏干部“传帮带”的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培训,注重案例分析,亲自编写学习培训材料并授课,经常到一线岗位督促检查交流,在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人员业务能力上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2010年全处以较高的符合率通过了局方的安全审计。2011年底,西藏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启动,他具体负责逐项抓落实,一年后西藏区局空管安全管理体系顺利通过审核。几年来,航气处安全运行保障工作平稳,差错率明显降低,未发生一起等级差错事件。
    2009年,我国最为偏远的阿里机场进入通航准备阶段,大量的飞行程序、航线调整、空域优化、验证试飞、与相邻管制区的协调移交协议等工作需要逐项落实。从拉萨到阿里机场,单程开车翻山越岭需要耗时3天时间,很容易迷路,当年孔繁森等援藏干部就是在通往阿里的路上遭遇事故,长眠于此。曹坤说他们的路标是“电线杆”,如果看到电线杆越来越稀疏,就该判断自己距离大路越来越远了。有一次,他和一个藏族司机赶往阿里,路上车子坏了,只能保持10公里时速缓慢前行。磨蹭到天黑的时候,前方猛然出现一对对一簇簇绿莹莹的眼睛,他们不由地惊出了一身冷汗。早听说高原群狼十分狡猾,攻击人员车辆时,先啃咬汽车轮胎,等车辆瘫痪不动了,再专门攻击人。两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强压着恐惧,慢腾腾地行驶着,终于在一个视线较好的地方,发现这是一群藏羚羊,这才惊魂安定。在短短1个半月内,曹坤先后三次往返于拉萨、阿里之间,及时有效地与军方、民航各相关单位沟通协调,确保了阿里机场航行气象各项工作在通航前准备到位。在一次通往阿里荒凉的土路上,曹坤接到消息,自己被任命为民航西藏区局航行气象处处长,并且援藏时间再次延长3年。
    那是在通往阿里荒凉的土路上,有一件暖心的事,成了他在人烟浩渺的长路上最温暖的记忆,就是从电话里听到妻子的问候声和孩子的哭声。2005年,他和妻子本来计划要孩子,因为援藏任务,两人决定推迟三年再要。2009年孩子出生了,还没有满月,适逢阿里机场有重要飞行保障活动,需要曹坤参加。那一天,正在去往阿里的路上,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妻子在电话里联络,说今天是儿子满月的日子。初次做父亲的曹坤,瞬间柔情满怀,每次挂断电话,眼眶和心窝子都要热一阵。
    曹坤是一个敬业和坚韧的人。拉萨河谷长约80公里,拉萨机场受地形条件制约,进离场航线重叠,飞机起降间隔时间长,制约了机场飞行量的增长。曹坤一直关注这一问题,借助新技术推广的良好时机,开始与各方面专家探讨解决方案。经多方长期协调,下决心利用拉萨河谷地段,采用RNP新技术实现拉萨机场的进离场分流。2012年10月,拉萨机场进离场分流军民航协调会顺利通过实施方案。经过6年艰辛努力,2013年7月25日正式实施。目前,西藏所有机场均已建立了精密导航程序,成都—拉萨航线已建设了ADS-B监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机场及航线的安全保障能力。2011年曹坤主动提出接手开辟西藏至青海玉树第二条进出藏通道的任务。当时进出藏95%以上的飞行是通过成都—拉萨这一条航线,曹坤和他的同事们继续借助航行新技术手段,在航路航线优化及机场进离场分流上寻求突破,成功实现青海玉树机场通航。接着,他们积极与军方及民航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推进拉萨—玉树—西宁航线的开通。2012年7月,正式打通了出藏第二空中通道,并迅速产生了截弯取直、节能减排、空中交流、增大容量的综合效益。目前,国航、藏航等公司的部分航线已陆续调整到此航路。据测算,一天仅执行一个航班,每次少飞约250公里,全年即可节省燃油约400多万元。2013年,民航局规定全国民航高高原机场运行必须具备RNP技术手段,进一步降低“混合运行手段”的管制风险,提高高原机场运行品质,这是曹坤的提议又一次得到采纳并付诸实施。
    多年以来,西藏民航的运输量大于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曹坤说,在西藏工作做成一件事易,长期坚持做好事不容易,如果没有一种精神作支撑是不行的。自己作为空管技术干部,有义务传承“老西藏精神”,那就是“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但不怕苦”。离开西藏前夕,他曾写下一首励志诗:乙酉金秋好时节,豪迈激情赴高原;八载艰辛遍藏地,天路通畅心自怡。”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