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新型智库建设的成功探索:以指标促提质 以研究助发展

 由于天气原因,原定落地腾冲机场的航班将目的地变更为芒市机场,落地后旅客再通过地面交通抵达腾冲,这样的处理方式已经成为保山、腾冲、芒市机场应对不正常天气的“常规操作”——在机场、空管、航空公司、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紧密协作下,当地蹚出了一条不正常天气下中小机场群协同发展的“新路子”,体现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了云南民航业高质量发展。“保腾芒”滇西机场群空地协同发展研究项目是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开展的75个“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标框架体系”(以下简称“指标框架体系”)课题研究试点项目之一。今年1月,包括该项目在内的首批26个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标研究试点应用项目向研究中心提交结题报告并接受了专家评估,评估结果令人欣喜。

  将时间倒回22个月前,2019年5月,民航局发布《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标框架体系(试行)》(以下简称“《指标框架体系》”);同年11月19日,为落实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动指标框架体系落地生根,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经民航局批复在中国民航大学宣布成立。一年多过去,民航局副局长董志毅对研究中心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时间短,但工作成果多、效果好,逐渐树立了品牌,扩大了业内影响。”通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开展基础学术和应用研究,研究中心为推进和实现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助推作用。

  应运而生:组建新型智库“生力军”

  成立研究中心是民航局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举措。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承担着知识生产与储备、发展趋势研判、重大问题方案设计、风险预判与应对、知识传播等功能。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智库建设也面临着新目标、新要求。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新时代智库建设指明方向。

  多年来,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均位居全球第二,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民航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智力支持,民航新型智库建设正当其时。民航局党组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民航新型智库的建设。2018年9月,民航局党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民航局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办法》,提出“力争到2020年,民航局新型智库初步实现‘三个明显进步’和‘三个一’的目标”,标志着中国民航新型智库进入实施阶段。近年来,通过批复成立高校智库、开办中国民航发展政策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中策班”)、上线民航新型智库平台(ATT)等一系列举措,中国民航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2019年5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推进和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民航局印发《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标框架体系(试行)》,明确了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指标。为了更好落实指标框架体系,发挥其引导、评价、规范民航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的作用,2019年11月,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经民航局批复成立。这个由学者、行业内外专家、研究生队伍组成的研究中心从此承担起“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组织开展民航高质量发展相关基础学术和应用研究”的重任,力图深化“理念新、目标明、动力足、路径清、效益好”的民航高质量发展内涵,更好实现和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而在研究中心组织下开展的一系列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标框架体系课题研究与试点项目,则通过研究实践,对《指标框架体系》进行验证完善,以使其成为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可引领、可评价、可考核的有效政策工具。

  钻石模型:奏响群策群力“协奏曲”

  在中国民航大学南四教学楼4层,有2间不大的办公室,其中的资料柜里储存着一摞摞国内外民航和其他综合交通业的公开资料,一张10余平米的大办公桌既是工作台,也是会议桌,这里便是研究中心的办公场所。斗室之内,天地无限,看似平淡无奇的办公室背后,一个由六方面力量组成的强大“钻石模型”正在有机运行。“钻石模型”以民航局综合司为组织单位,以民航局相关司局及事业单位为指导单位,以获得批准的课题研究与试点申报单位(以下简称“试点单位”)为实施单位,以研究中心为学术支持单位,以中国民航报社出版社为平台支持单位,加上特约观察评论员和中策班优秀学员、ATT专家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六股劲”拧成“一股绳”,通过“多方参与、协同互动”的模式,推动指标框架体系课题研究与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的开展。

  “钻石模型”的建立使得研究中心不必“孤军奋战”,而是“如虎添翼”,特别是民航局综合司作为组织单位,为研究中心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关键指导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指引研究方向、指导研究过程与组织协调资源等方面,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领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平台、经费、人员与重要资料的资源保障。”中国民航大学教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晓津表示。这一点在试点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也得到体现。首都机场“大型国际枢纽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试点项目” (以下简称“首都机场试点项目”)得到了民航局综合司的直接指导,“通过涉及课题意义、内涵和研究方向、方法等的明确指导,试点项目的站位高度、研究质量以及科学性、实用性、可推广性得到保证。”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业务经理郭凯萌说。

  在“钻石模型”的运作过程中,研究中心与中策班、ATT等平台发生了紧密联系,将来自行业内外的优秀人才汇聚到研究中心的项目之下,显露出智库的人才梯队建设功能。李晓津介绍:“研究中心、中策班与ATT分别侧重于专题研究、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播职能,来自中策班的优秀学员和ATT专家成为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后,既能够为试点项目提供智力支持,又获得了长期的研究平台。”广州白云机场空港设备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林育钿是一名ATT专家,同时也参与了多个试点项目的咨询建议工作,“来自高校、企业等不同单位的专家各有所长,在讨论、评审的过程中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对于试点项目的推进和专家个人的研究工作都有很大助益。”

  政府部门组织指导,试点单位实施项目,智库平台协调管理,媒体平台宣传输出,专家团队咨询评审——在“钻石模型”的作用下,各单位、各组织能够各司其职,各取所长,保障资源组织、研究生产到成果输出的全过程,为试点项目的开展搭建起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汇聚力量:探索指标体系“试验点”

  2019年11月,在研究中心宣布成立时,由75个项目组成、49家单位参与的首批课题研究与试点项目名单也同时公布。协调好各方资源,保障试点项目的顺利推进,成为研究中心的应尽之责。

  试点项目开展期间,研究中心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各课题项目组获取专家咨询帮助随时“牵线搭桥”,将各课题项目组每季度提交的项目进度报告反馈给专家,请专家提供意见建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朱金福参与了多个试点项目线上审查、线下答辩和结题评审工作,他对研究中心的组织工作十分认可:“在研究中心为专家们建立的群聊组中,指标框架体系宣讲、项目管理节点安排、项目报告收集分发、帮助专家和试点单位联系交流等工作都得到了高效开展。”

  一边将专业指导“送上门”,一边为交流学习“搭好台”。2020年3月、5月,民航局综合司联合研究中心分别召开2次网络视频会议,组织75个项目组进行线上交流。2020年9月,“民航高质量指标研究及试点应用”中期研讨会在昆明召开,13位评议专家、22个项目组到会交流,参观“保腾芒”滇西机场群空地协同发展研究项目成果。“不少试点单位在参会后得到启发,研究能力有所提升,发力方向更加准确。”林育钿说。

  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造就了试点项目的良好成果,指标框架体系对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引导、评价、规范作用得到彰显。郭凯萌感叹,指标框架体系分析测算为首都机场开出了一张精准的长短板“体检单”,提升了大家对不同发展指标间相互作用的认识。首都机场试点项目在国内首次提出企业级高质量发展指数——首都机场高质量发展指数,且仅用1年时间便提前完成研究任务。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志亮表示,“指标框架体系”的治理逻辑对首都机场“再造国门”有高度的指导意义,既有“高质量发展”的想法,又有“指标框架体系”的办法,研究成果为高质量“再造国门”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试点项目还通过指标框架体系的落地实施,实现了对试点单位的发展引领。由研究中心支持,民航局空管局、民航华东地区空管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完成的“空管系统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试点项目”,结合“四强空管”建设方向,提出了民航空管系统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了民航空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指标和特征指标体系,首次提出并测算了全国民航空管系统高质量发展指数和华东空管高质量发展指数,并将研究成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部分指标已纳入《民航空管系统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发展指标。“指标框架体系既是评估发展的‘温度计’,也是引领发展的‘指向标’。”民航局空管局战略发展部副部长刘芳子说。

  在研究中试点,在试点中研究,研究试点一体化是指标框架体系试点项目的一大特点。中国民航大学教授、“保腾芒”滇西机场群空地协同发展项目课题组负责人李艳伟对此感触颇深,“项目取得好的效果,需要‘理论方’与‘实践方’共同努力,如同硬币的A面B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理论运用于实践才具有生命力,实践中体现理论思想才能系统化、可推广。”

  从行业中来,到行业中去。指标框架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通过试点项目对其科学性、可行性进行验证,又将被纳入行业统计标准,指导行业发展。据民航局发展计划司反馈,《民航综合统计调查制度》(修订稿)已完成,基本实现了与指标框架体系相衔接。据此采集、统计指标数据,可对“十四五”期间行业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分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集中发力:开出民航强国“评估单”

  今年1月,《中国民航发展阶段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在2021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全国民航安全工作会议期间正式发布。这部凝聚了研究中心编制团队3个月心血的《评估报告》,是建立在研究中心民航高质量发展数据库(ADI数据库)、《中外民航发展比较研究(2019)》报告基础上的一次集中发力,充分展现出研究中心作为新型智库的研究实力与行业领先地位。《评估报告》以指标框架体系为基础,针对民航强国的8个基本特征内涵构建中国民航发展阶段评估指标体系,以5年为时间范围,选取16个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得出了“我国基本具备了单一航空运输强国特征,将开启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结论,并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航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和相关策略提出了意见、建议。

  为什么要建立指标框架体系、编制《评估报告》?民航局综合司认为,2020年是“一加快两实现”民航强国战略进程中,“加快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跨越”的目标年,也是由“十三五”向“十四五”转换的关键时间节点。2020年,加快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跨越的目标有没有实现?迈向“十四五”,开启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行业发展的立足点是什么?进入“十四五”时期,民航行业的发展任务和特点有哪些?这些重要问题都与民航强国建设息息相关。《评估报告》通过科学严谨的论证,得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评估和判断,为民航局党组判断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十四五”期间调整民航总体工作思路,谋划“十四五”时期行业发展等提供了实证支持。

  《评估报告》的编制由民航局综合司和研究中心共同参与,同时还向20余位来自国内高校、企业、民航组织的专家进行了咨询,并邀请5位专家进行审校。“政府部门的站位更高,对政策的把握更加到位,而研究中心的老师们、同学们则具有学术视角和数据资源的积累,双方各取所长,保证了《评估报告》的科学性、实用性。”民航局清算中心业务主管、编制团队成员赵树龙表示。在《评估报告》的编写过程中,每周一次且长达四五个小时的视频会议令不少编制团队成员记忆犹新,方向的明晰、观点的碰撞、思路的梳理,都在一次次会议中转化为扎实的报告成果。“通过综合司的深入指导和编制团队的充分讨论,大家对民航强国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编制思路更加清晰。”中国民航大学教授、编制团队成员陈芳说。

  《评估报告》发布后,行业内外纷纷瞩目,给予了诸多肯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编制团队听到的普遍反馈,“大家既惊讶于我国民航的快速发展,又在看到相关论述后感受到‘单一航空运输强国’的结论水到渠成。”编制团队内部同样有类似的感受。中国民航大学副教授、编制团队成员刘玲莉说:“通过《评估报告》,我们既能看到中国民航近年来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也能看到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建设民航强国的热情更加高涨。”下一步,《评估报告》将在补充完善后集结出版,其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将进一步提升。

  “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推动发展而研究。”这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共同心声。接下来,研究中心将在民航局党组领导下,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思维方法与精细化的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研究能力,凝聚行业内优秀专业人才,将研究工作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在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持续发力,打造既有鲜明自身特色、又能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民航智库。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