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机场,让旅客根据导向标识有效率的行动都是其主要功能之一。不过,许多机场在导向标识方面却认识偏颇或做得不够。
在英国大型机场工作的经历让我们意识到,机场运营者非常清楚地知道在各种设施间为旅客设置导向标识的必要性。只是他们的组织结构很难达成此目标。结果就是机场设置的导向标识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该问题始于那些负责导向标识设置的部门。这项重要的工作常常落在市场部头上,理由就是市场部能考量机场和乘客之间的关系。
乘客信息和导向需求是个需要严肃考虑的问题。指向清楚明白的标识应该被视为乘客满意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它通常应包括在改善乘客体验的计划中。然而,所有关于导向标识的美好愿景往往都从这一点出发了。原因在于,这项工作中的导向元素都从视觉感知的角度考虑,而这使得视觉成了需要导向标识的原因。这些标识及其内容显而易见非常重要,但可能也有不得要领的地方。与方向指示背道而驰的是,标识变成了一种品牌效果及加强品牌识别的手段。
机场在品牌设计和建立方面花费了大量金钱,而且还会花费更多用以维持这种形象。因此,他们对于标志的内容是极为关心的,这些标志必须完全符合品牌要求。由此所诞生的便是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标识系”。通过听证,这些标识的放置点最终确定后,工作就算完成了。
问题出在哪儿?
很简单,标识的重点应放在纯粹的“导向”上,也就是应该集中于品牌图案,而不是品牌识别。如果旅客能够不费吹灰之力的使用机场设施,在合适的时间内完成他们需要做的事、找到想找的事物,那么在他们离开的时候就会留下对机场的良好印象,这也会加强机场在旅客心中的品牌形象。
人类使用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来导航。这些过程既包括有意识的也包括无意识的,依赖的是个人经验和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内容清晰可读非常重要,但内容的设计和呈现方式也同样的重要。因此导向系统应与人类的行为过程相一致,而不是与之背道而驰。不过,这样的知识常常被那些受命设计“标识系统”平面设计师们所忘记。
这样的设计师常使用多种色彩和图案,意图通过有趣和令人激动的方式来强化品牌。不过,尽管标志看起来引人注目,但它们的设计却可能有损其作为导向工具的效率。例如,使用象形图案的全部目的在于无需任何文字说明它们即能被广泛的理解,然而,我却常常看见好多象形图案离不开文字说明,自身没法说明任何问题。而且,同一象形图案被用于多种用途的情况也是常见的。
没有人会质疑标识需要吸引人的眼球,但同样重要的是它们首先是导向工具。如果这一简单道理被忽略了,标识设计难免会让人晕头转向。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标识在设计师眼中看来清晰明了,使用者却要费心破解。
第二个问题在于负责实施和管理导向系统的人。一般来说,不会有一个单独的部门来专门负责实施导向系统——这就是问题所在。除了修建一座全新的候机楼这样需要同时安装机场标识的项目以外,其它标识都是由机场不同区域的管理部门零零散散完成的。
要紧的是,当机场的某个区域的标识发生改变后,有关部门不会全盘考虑邻近的或其他区域所受到的影响。通常,这些个人管理的区域是很小的,因此这就会造成极大的不连贯性,特别是那些横贯机场大面积区域的标识轨迹。
这些区域性的职责划份在许多情况下使得标志未能照顾到导向的目的。对负责人来说,导向不过是一系列的指导,主要关心的还是尺寸、LOGO和文字的位置而不是最为基础的议题。
在有些地方,我甚至还遇到了标识轨迹中术语的改变,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时,目的地甚至都会从标识上消失。连贯性是成功的导向系统的关键,然而有些机场候机楼间标识的设计和颜色还会改变,旧标识还会和最新使用的标识并存等。
上述区域性手段通常是由经常在该区域工作、熟悉该区域的员工来执行的。这些人在那里长久的工作,他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地图,因此他们无法以初来乍到的眼光看待工作的区域了。
缺乏专业的导向知识只会雪上加霜。例如,典型的场景是机场意识到在某个区域需要增加额外的标识。他们可能认为需要增加标识的原因是旅客无论从哪里来到此地都常会迷路。在这种情况下,未经训练的人员就会在这个地方安放标识。然而,他们真正应该做的是照着旅客途经的路线走一遍,看看标识轨迹在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然后从源头来更正问题。
为了取得真正的进步,机场负责人应该理解导向和标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这就意味着开展导向调查——不要考虑产品和设计的限制。只有该策略完成后才能开始设计和选择标识产品。
机场应在所有区域均采用里外统一和连贯的手段。重要的是,导向系统应由专门的系统来控制,他们拥有实施策略的权利,也能确保不会发生未经批准的改变。
最后,还要注意机场导向和其他外部信息源间的联系。这包括任何网站,借此旅客的期望值能得控制,而且他们到机场后就能看到一个经过良好规划,连贯一致的导向系统。这并不是说导向系统需要特别的受到重视,只是我们脑子里关于导向系统的认识确实需要改变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