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航空威胁,持续不断地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违禁品的防范上似乎并不明智。因为真正威胁航空安全的并不是这些违禁物品,而是人本身。
全世界的机场再一次重复着一段历史。这种可预见的普通模式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航空业发生了一起袭击事件。
*随后航空业会做出极度反映,推出更为严苛的安检要求。
*短时期内类似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严苛的安检措施会松懈或取消。
*然后,又会发生另一起事件,拉响新的警报。
*整个循环又开始了。
我们似乎早忘记了发生在1933年的第一起炸机事件,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在印第安纳州遇难。去年圣诞节的炸机未遂事件中,恐怖分子使用的就是低密度的爆炸物PETN(季戊炸药),这样的爆炸物拥有和商业航空飞行同样久远的历史。在1933年的那起事件中,炸机者使用的是低密度的硝酸甘油。
数十年来,每一起航空袭击之后人们的反应都是类似的。政治家们直指安检失误的责任方。听证会和委员会随后成立,调查事件,之后便会呼吁购买最新的科技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袭击。旅客们则会明显感觉到严格安检带来的困扰。因此,航空安检的成本就高了——从浪费在安检口的时间到所谓“安检改善”造成的费用。
而且,全球的航空安全系统从未打破这一模式。每次发生了重大的安全事故后,焦点总是集中于被用来破坏航空安全的物品——利器、鞋子、液体、胶状物等等。这就是航空安全陷阱:不断地将少有的资源用于杜绝有害物品。
伴随着每年约10亿的旅客量以及更多的机上随身行李,将大量的航空安检资源用于寻找违禁物品是愚蠢和适得其反的。而底特律事件中藏于衣服底下的低密度爆炸物不能被即将引进机场的全身扫描仪发现。但我们却再一次地这么做了。
航空业安全事故的背后
历来,航空安全面临三大威胁:恐怖分子、犯罪分子和滋事乘客。威胁并非爆炸物或刀子,而是人。虽然犯罪分子及滋事乘客每天都通过多种途径破坏航空安全,但机场要重点防范的还是恐怖分子。
如今,恐怖组织已经由本地威胁演变为了跨国现象。诚然,在飞机出现以前,恐怖组织想在其它地方进行恐怖行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讽刺的是,在过去70年,航空运输系统本身也成为了恐怖行动的受害者。
无论恐怖袭击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有两件事情使得航空系统易遭袭击:随之而来的全球性媒体报道以及航空系统本身的弱点。
媒体对航空安全事件的关注是铺天盖地的。尽管各方对此的解释不一,但实证性研究不断的证明了媒体对此类事件近乎“沉迷”的关注。而现在,新闻产业竞争激烈,全天24小时运作,恐怖袭击造成的航空事件无疑也将获得更多关注。恐怖分子本身显然知道这个道理,因此他们将对航空运输的袭击视为最有效、最低成本获得国际关注的途径。
此外,全球航空业发展的广度也为恐怖分子提供了无数目标。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恐怖分子都能接近航空业的物资(飞机)及区域(机场),这些地方常常拥有成百上千的人。而且,航空系统有公开的时间表和日程安排,这使得恐怖袭击的计划与执行变得更加简单。
未来会面对什么?
既然有了全球范围的曝光率,以及这么多的袭击目标,我们就不可能相信恐怖分子会在可预见的未来放弃对商业航空的袭击。要理解这一特性到底会将我们带向何方,我们需要后退一步,看看一直以来恐怖分子都是如何攻击航空业的。
劫机曾经是最常出现的袭击,不过在911事件后大多数商业航空的机舱门都加强了,因此这样的事件也就大大减少了。持械抢手、装炸弹的行李及载有爆炸物的汽车都是较为传统的袭击方式。而且,没有证据显示恐怖分子已经放弃了这种方法。
不过,911事件后恐怖分子更多的选择了机上爆炸。基地组织及其同僚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场上试验了新的简易爆炸装置。尽管最近的PETN“内裤炸弹”并不怎么高明,但真正的担心还是在于下一代简易爆炸装置。2009年,基地组织成功改良并爆炸了体腔炸弹——这改变了一切。未来针对飞机的恐怖袭击极有可能来自这些体腔简易爆炸装置。
我们该做什么?
核心要点是,机场安全系统需要阻止意图肇事的恐怖分子进入航空系统。对于近期航空安全事件的评论中,基本上没有人提到高效的安全程序,例如综合性数据库、数据分析、知识管理、对机场安全官员进行资质认证、持续不断的培训,测试和评估等。
光光收集与威胁相关的情报是不够的,这些数据需要进行管理,且最终要能够提供知识,人们即可据此行动。数据综合之后,用户即可将信息以更快和更为高效的方式从一个应用转至另一个应用。数据库分析法从数据库中选择数据、净化数据,再将此数据与其它数据结合,根据它们的关系得出结论。
知识管理体系囊括了一系列用以鉴定、创造、代表、发布及应用洞察力和经验的行为。而且,最近一系列航空安全事件也显示出,航空安全缺乏专业的教育培训。为了执行连贯高效的安检策略,航空安全领域需要更为专业化,需要有严格的培训和评估。
上述所提并非灵丹妙药般的措施,但是每一项措施都能实质性的遏制安全事件的发生。而且,当安全策略集中于那些有嫌疑的个体身上——而且非集中关于违禁物品,那么这些措施就能极大减少整个航空系统的风险。
诚然,美国白宫、运输安全局和国会纷纷呼吁机场加配更多更先进设备。但是历史总是不停的重复上演。如果我们不设法避免航空安全陷阱,那么机场安检还将捉襟见肘的利用有限资源、还会增加不必要的运营负担,而且安全级别也差强人意。
当恐怖分子想出更为高明的方式时,我们必须重新校准安检方式。简言之,航空安全不能无穷尽的关注违禁物品,这样做的无异于黔驴技穷,航空安全必须将焦点对准真正的威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