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杭州機場信導部通信導航中心副經理周彥獲評全國勞動模範,是浙江省機場集團2017年成立以來的首位全國勞模。
來自革命老區江西吉安的周彥,2011年大學畢業後就在杭州機場工作,主要負責導航、地空通信等航空運行關鍵設備的保障。“通信設備如接聽地空無線電的‘耳朵’,導航設備似飛機平安着陸的‘眼睛’,我的職責就是時刻關注機場設備的‘身體狀況’,確保持續安全、可靠、精準地運行。”周彥介紹道。
堅守淬火,關鍵時如何扛重任?
2023年杭州亞運會,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後我國舉辦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國際綜合性體育賽事。每一架涉亞航班都承載着重要使命,對杭州機場來説是一場大考。
9月9日,是第一架涉亞航班抵達杭州的日子。“當時我們提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提前半年利用每天航班凌晨的間隙對各類設備開展檢查,組織亞運專項校飛,修訂各類預案超過10項……”周彥回憶道,“當時想的是,關鍵時候,千萬不能掉鏈子!”
周彥告訴記者,“每一架航班的平安歸航,都離不開盲降設備精準的無線電信號指引。0.01度是盲降設備飛行校驗所要求的精度,雖然這個值很小,但是對飛行安全來説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線。”
“晚上睡覺時,我都會把對講機波道音量調大,確保發生特情時,能立即接收信息,趕赴現場。”周彥説。
亞運高峰期間,平均每兩分鐘便會有一架航班落地。為了做到第一時間響應,50天裏,周彥和同事們每天在晨曦中迎來最早航班,在深夜裏送走最後一班,默默堅守在導航&站第一線,以“零失誤”交出了保障近5000架涉亞航班起降的完美答卷。
創新展翼,挑戰中如何開新局?
個頭不高、不善言辭,這是周彥給人的第一印象,但接觸久了就會發現他骨子裏有種韌性,只要認準的事就一定要勇於爭先。爭先的路徑,是創新驅動。
機場導航的設備每6個月就需要校準一次,目的是檢測信號是否精準可靠。2018年之前,杭州機場的導航設備校飛主要依靠經驗積累和反復的調試,往往一套設備校飛完成需要暫停開放設備2到3天,當時杭州機場每小時已經有30多架次航班起降,遇到航班高峰的時候還會更多。
“對我們來説,校飛工作是一個不小的挑戰。2018年國慶節,因為我們校飛期間06號儀表着陸系統不開放使用,機場航班出現了大面積的延誤,航站樓裏擠滿了焦急的旅客。”周彥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在一次次嘗試和探索後,周彥帶領團隊研發全行業首創“智慧校飛軟體”,結合多種管理和技術創新,提煉出省部屬企事業先進操作法——“基於數據融合的儀表着陸系統校飛調試操作法”,實現作業精細化、智慧化。
通過這套操作法和數字化調試軟體的創新應用,實現單套設備關機時間由30小時縮減至8小時,機場年增收超2000萬元,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傳承新生,潮頭上如何踐實幹?
如今,周彥已經是浙江省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他深知傳承技術和培養新人的重要性,“我希望把我的技術和經驗更多更快地傳授給我的徒弟,讓他們快速地成長起來,大家形成合力,加速機場集團的發展。”
周彥的徒弟、杭州機場通信導航機務員吳亨提起師傅,欽佩與尊敬溢於言表,“我的師傅雖然話不多,但是他在教導我們的時候特別耐心。在我們枯燥乏味的工作中,他總是能想到一些創新的東西。”
作為浙江省機場集團勞模工匠服務隊隊長,周彥帶領着服務隊60多人,全力做好技術幫扶工作。
當前新建的嘉興南湖機場,正在進行投産校飛的工作。“這一週時間我們服務隊也趕到機場四次,共同解決機場導航設備校飛中出現的問題。今年省機場集團的麗水機場將於八月份投運,嘉興機場爭取年底前具備運行的條件。”周彥説,“新的機場有新的問題,解決問題就需要我們一趟趟地跑出來。”
14載寒來暑往,周彥用足跡丈量着浙江機場融入國家戰略的奮進軌跡。正是這種實踐方式,浙江省機場集團正以勞模領跑的“機場方陣”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航道上展翼奮飛,托舉起新時代民航強國的中國夢。(統籌 應芳娟 執筆 李鳳姣 王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