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首架新舟60大中型固定翼搜救机完成地面交联试验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报道:日前,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西飞民机自主研发设计的国内首架新舟60大中型固定翼搜救机,经过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地面交联试验。此次试验的成功,实现了总装和试飞前的关键技术突破,意味着我国在大中型固定翼搜救机领域即将填补空白,全面进入总装冲刺阶段。

    地面交联试验是飞机研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犹如一场“大考”,对飞机各系统间的协同工作能力进行全方位检验。在此次试验中,新舟60大中型固定翼搜救机的航电系统、通信系统、搜索救援任务系统等众多核心系统,通过复杂的信号交互和数据传输测试,确保各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能够无缝对接、高效协作。科研人员日夜坚守在试验现场,对每一组数据、每一个信号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调试。正是这种精益求精,此次地面交联试验才取得圆满成功,并为后续的总装和试飞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舟60搜救机作为一款中远程海上搜索救援专用涡桨固定翼飞机,通过加装专业的搜索和救援任务设备,能够执行200海里以上中远海域的目标搜索任务。无论是在茫茫大海中搜寻失事船只,还是定位遇险飞机,该搜救机都能发挥关键作用。在救援物资投放方面,其精准的投放系统可确保救援物资准确送达需要的地方;而在人员物资运输上,宽敞的机舱空间能够搭载足够数量的救援人员和物资,快速响应救援需求。

    新舟60搜救机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复杂的海洋环境因素,具备良好的高温、高湿、高盐防护能力,使得它能够在热带海域的高温潮湿环境下,以及沿海地区的高盐雾环境中稳定运行,满足昼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安全飞行要求。同时该机还拥有航程范围远、低空性能优、搜索效率高、救援能力强、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航程远保证了它能够到达更远的海域执行任务;低空性能优使其在低空搜索时更加灵活、稳定;智能化程度高则体现在其能够通过先进的算法和传感器,快速分析和处理搜索数据,提高救援效率。

    长期以来,大中型固定翼搜救机的缺失一直是制约我国海上搜救能力提升的短板。以往面对远距离、复杂环境下的搜救任务,常常面临响应速度慢、搜索范围有限等难题。而新舟60大中型固定翼搜救机的出现,将极大地改善这一现状。它的成功研制和即将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在航空搜救装备领域实现重大跨越,为我国海上安全保障体系增添重要力量。(编辑:张薇,校对:李季威,审核:程凌)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