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行|看贵州 “贵漂”为什么这样“潮”?

    广聚天下英才,汇聚黔进动能。4月26日启幕的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聚集世界顶尖智慧,引领贵州产业变革,如棱镜般折射出贵州从“夜郎故地”到“人才磁场”的华丽蜕变。

    “夜郎自大”曾是外界对历史贵州的模糊想象,“开放包容”是人们对现代贵州的普遍共识。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会前联名发出致人才公开信,各地纷纷递出一张张“英雄帖”,传递着贵州与世界共享新机遇、奋力谋新局、展现新风采的强烈愿望。“贵漂”成为青年才俊竞相追逐、双向奔赴贵州的新潮流,其背后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人文与地理的共鸣、政策与产业的共振。

    贵州的历史是一部“化边地为枢纽”的文明交融史。春秋战国时的夜郎族群记忆,至今仍留在苗族叮当作响的银饰声中。1413年明朝设立的贵州布政使司,记录着贵州第一次以省级建制登上历史舞台。抗战时期浙大西迁,竺可桢、苏步青等一批大师级人物在黔北湄潭文庙的油灯下为贵州注入了“求是”精神的血脉。1935年伟大的红军长征,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红色基因......

    历史积淀的基因,如今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迸发出惊人的活力。当大数据产业崛起黔中,程序员们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代码与千年古茶树共享着同一片云服务器;当新能源电池快充技术在黔东加速研发,实验室的窗外便是明代土司遗址的残垣断壁。“贵漂”们在现代产业搏击中从贵州文化的厚土里汲取养分,在时空交错中多了奇妙的体验。

    历史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92.5%的喀斯特地貌曾是发展的桎梏,却也锻造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韧性。当专属于贵州的“三言两语”有了新注解,人才支撑下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便突破着“喀斯特王国”的困境。新能源体系、算力枢纽建设、富矿精开......不断改变着大山千年的气象,创造着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场景、新未来。

    贵安新区的一家全球智算中心算力规模傲立亚洲之巅,设计总算力规模可支撑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及实时推理任务。这座“不冒烟的工厂”采用的“全自然风冷技术”,正是利用了贵州凉爽的气候,让每台服务器年均节省电费超万元。

    矿产精深加工的“分子炼金术”。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基地在实施“富矿精开”战略中,磷矿伴生的氟、碘、稀土等34种稀有元素被科研人员逐一分离,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从15%跃升至83%。人才汇聚的研发团队,用“磷氟共生矿耦合萃取技术”让每吨磷矿的附加值得以大幅提升。这种“吃干榨净”的产业哲学,同时让贵州钡盐、汞回收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山地经济的“立体方程式”下,无人机在贵州的峰林间播撒菌剂,徐霞客笔下的“峭壁离天,不盈尺许”的风景已化作现代农业的试验场,“云端种地”让悬崖峭壁间的种植业产值呈几何级增长。罗甸县的火龙果种植户用“5G+区块链”技术破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农业困局,让每颗果实都拥有唯一的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从开花到采摘的上百项数据。

    以“非常之举”引四海贤才聚黔中,用精密咬合的政策“工具箱”破“东强西弱”的引才困局。这些年,贵州持续将人才工作作为全省发展的“一号工程”,不断优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政策体系,以“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贴心细致的人才服务,为引进人才铺就发展路。

    贵州创新推出的“人才蓄水池”政策,以省级事业编制与企业市场化薪酬“双轨并行”机制,破体制之茧,让企业突破编制枷锁,以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人才发展空间,吸引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六盘水市的一家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在“人才蓄水池”政策下引进的电池专家团队,既享有科研立项的行政便利,又拿到百万级年薪。人才制度创新让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度,一些卡脖子技术被攻克。

    贵州的“揭榜挂帅”赛马机制,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以“新引擎”推动产业与人才的融合。“英雄不问出处”,让贵州在AI制药、智慧矿山等领域的专利数量不断增长。

    贵州省级层面最新出台的人才新政23条,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以“卡、钱、户、房、岗”政策组合拳,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能发展。贵州开发的“黔才通”人才服务云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人才需求与政策供给、项目资源、岗位信息的精准匹配,228项人才服务实现“指尖触达”,办事时间压缩了80%,增强了“贵漂”们的归属感,创业安心、工作顺心、生活舒心。

    当人才成为一些地方“内卷”的热门话题,贵州正以自己的方式崛起重塑人才汇聚的新版图。“弯道超车”,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的1350多家企业用代码注解着贵州的“后发优势”;“和而不同”,区块链工程师在赤水河畔的酒窖里与酿酒师共酿“数字酱香”......

    传统与现代对话,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美美与共。“贵漂”感言,这喀斯特的山坳上,既能触摸文明的年轮,又能感受未来的脉搏。当个人价值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贵漂”已超越了地域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新篇章的大地上书写着“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传奇,以“潮”的姿态,塑造着喀斯特高原上的新图腾。

    监制|阎建光 周强

    记者|陈屹

    编辑|张杰

    部分图源|天眼新闻  遵义发布 铜仁融媒 黔南州融媒 微凉都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