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内,工作人员紧张地忙碌着。
东南网4月27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 文/图)4月24日,福州城区下起了雨,气象台发布“暴雨预警Ⅳ级”,城区启动排水防涝五级应急响应。在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内,工作人员紧张地忙碌着,指挥室内,一块巨型智慧大屏实时跳动着全市降雨量、河道和水库水位、易涝点实时情况、巡查人员定位等数据。
值班人员轻点鼠标,即可远程调度10公里外的井店湖闸门的启闭——这套全国首个城市级水系调度系统,正通过“数据跑路”替代“人力跑腿”,让城市内涝治理从“被动抢险”转向“主动智防”。
“没有数字化平台前,遇到暴雨天我们只能依靠闸站值守人员手动排水,无法全盘掌控城区各站点排涝情况。”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信息科技处处长徐涛指着大屏介绍,中心研发了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实现对城区1000多个库、湖、池、河、闸、站的智慧、精准管控。
福州城区水系科学调度平台以中心城区400平方公里的范围为“底图”,通过天地一体化监测点、数据分析与模型运算、自动化控制系统,打造“眼、脑、手”三大体系。
工作人员远程操控水库闸门。
“这个‘眼’主要用于发现问题。”徐涛操控着鼠标,调取了福州火车站北广场一处易涝点的视频,可以看到实时下雨情况,而路面上还安装了积水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积水水位的变化,超过预警便会派人员前往处理。
徐涛告诉记者,平台集成接入133个雨量站、589个水质水位、750个路面积水、1604个管网水位监测点,共享整合气象、水文、水利、交警等部门数据,结合AR巡河、无人机、无人船联动等手段,实时掌握全市重点水系要素运行状况。
平台还有超强“大脑”能用于分析问题,将台风内涝数据输入内涝模型,并整合各类水文、水利数据,平台可模拟“十年一遇”至“百年一遇”降雨对福州市区的影响情况。徐涛向记者演示了琴亭湖的模拟反演,把气象提供的降雨量和降雨时长等预测数据,输入到模型中,湖的水位慢慢上涨,淹没绿化带、道路。“通过模拟推演,可以将物料、设备等提前布防到相关点位。”徐涛说。
平台还有无数双的“手”,用于解决问题。徐涛说,平台集成全市上千个水系要素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进行远程控制、统一调度,满足全市水系工程要素的指挥调度要求。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排涝效率得到显著提升。2017年以来,福州城区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了50%以上。2017年以来,经受住了近20个台风和400余场短历时强降雨的考验,城市安全韧性大幅提高。2023年,在40天内连续面对两场台风带来的创历史极值降雨量,杜苏芮(24小时最大累计雨量426.6mm)、海葵(617.4mm),实现4小时五四路退水,8小时主城区主次干道基本抢通。2024年,在防抗“格美”(240mm)期间,实现全时段无积水。
徐涛表示,目前,中心正开展河道数字孪生建设试点。同时,完善全息智水沙盘水安全、水环境和水文化三大模块,届时全息展示所有涉水要素信息,让指挥调度更加高效。
“城,所以盛民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数字化是城市治理重要的创新手段,助力解决城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堵点、盲点,也让民生服务更加精准有效。
如今,在福建数字技术已融入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12345热线平台,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社区智慧管理为社区居民的安全保驾护航。这些都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绘就宜居宜业的城市美好图景。
<!--enpproperty 318935012025-04-27 20:50:52:353卢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