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市累计新增125处新发现文物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摸清文化遗产家底、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举措。哈尔滨市作为拥有丰富历史遗存的城市,始终将文物保护利用作为弘扬地域文化的关键抓手。自“四普”工作启动以来,全市上下联动、精准施策,全力推进新发现文物实地调查,力求全面挖掘历史脉络,为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筑牢根基。截至4月25日,哈尔滨市累计新增125处新发现文物,涵盖近现代史迹、古文化遗址、石窟寺及石刻等类型,其中37份登记表已上传省级普查平台。

    实地调查(哈尔滨市文旅局供图)

    强化统筹部署 明确普查方向

    哈尔滨市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要求,通过建立普查日调度机制,系统性推进“四普”新发现文物实地调查。市普查队以“应普尽普”为原则,聚焦老城、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重点区域,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加大新发现文物的排查力度,确保普查覆盖全面、重点突出。同时,市“四普”办领导小组开展实地指导、协同调查工作。

    全面摸底排查 建立线索清单

    自实地调查工作启动以来,哈尔滨市以区、县(市)为单元,同步推进两项核心任务:一是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复查,二是按“四普”标准广泛排查新发现文物。通过梳理“三普”以来不可移动文物底数,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村落、工业遗产等行业名录,建立新发现文物线索清单,为后续实地勘查提供精准导向。

    深入一线勘查 创新工作模式

    3月起,普查队员依据线索清单,邀请专家全程指导,严格对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深入房前屋后、田间山林等区域,对新发现线索逐一实地核验。团队综合运用数码相机、无人机、定位仪等设备,完成文物影像采集、边界测绘及平面图绘制,并通过走访群众挖掘文物背后的人文故事,确保信息采集完整详尽。各区、县(市)创新工作方法,通河县“四普”办按照“边调查、边保护”原则,在新发现的孤山辽金文化遗址设置文物警示牌,并联合凤山镇宣传委员开展文物普法宣传活动,坚决遏制破坏新发现文物行为;宾县普查小组抢抓春耕前天气良好、视野开阔有利时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模式,对重点区域实施了靶向排查。

    下一阶段,哈尔滨市将倒排工期,持续开展线索征集与实地调查,同步推进信息采集和数据录入工作,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为文物保护与利用奠定坚实基础。(来源:哈尔滨市文旅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