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格织就民生网 匠心服务暖万家——海门街道解放西路社区“红小格”志愿服务队

    海门街道解放西路社区的六名网格员,身着红马甲,如同一簇跃动的火苗,以“红小格”志愿服务队为契机,将民生关切织入社区经纬服务网。她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行动诠释担当,在社区网格中书写着新时代的“枫桥故事”。

    一张护理床的温度,

    托起“老有所依的”承诺

    去年深秋,网格员赵倩芸在复兴新村521幢走访时,发现住在车库的居民钱大爷因中风瘫痪在床,身下的老旧木板床已吱呀作响。她心头一紧,当天便向社区提交申请,协调民政部门特事特办。三天后,一张可调节的医用护理床被送入钱大爷家,一同送达的还有防褥疮气垫。“网格工作要跑赢时间,更要捂热人心。”赵倩芸从此将钱大爷列入重点关怀名单,每月上门记录康复数据。如今,钱大爷提起此事便说:“这张床托着的不只是我的身子,更是党的温度。”

    领18户居民的“治水公约”,

    浇筑邻里共治的基石

    复兴新村522幢的漏水难题,曾是邻里矛盾的导火索。室内公共落水管年久失修,污水渗透导致墙面霉斑蔓延,楼上楼下互相推诿。网格员钱惠琴带着维修方案挨家敲门,从顶楼独居老人到底楼商铺店主,18户居民的门槛被她踏得发亮。历时两周的艰苦协调,最终达成居民共同分摊的解决方案。当锈蚀铁管迁至室外时,商户李大姐主动来社区夸赞钱惠琴:“这根管子接通的不仅是排水道,更是我们邻里间断了好些年的连心桥。”

    领无人机巡航+人工守护,

    科技赋能破解“悬空难题”

    520幢天台的神秘漏水,让居民们饱受“屋外下雨屋内愁”的困扰。网格员施佳瑜接到投诉后,引入无人机勘察模式,发现废弃水塔内竟蓄满锈水。“传统巡查发现不了‘空中隐患’,我们就用科技补位。”她顶着寒风守在现场,协调自来水公司破拆水塔时,发现维修车电源线够不到32米高的作业点,立即逐户敲门借电。当顶楼独居的张阿姨递出接线板时感慨:“这些年轻人比自家孩子还上心。”48小时连续攻坚,不仅终结了扰民的“滴答交响曲”,更催生出社区“空天地”立体巡查机制

    36家商铺的“美丽约定”,

    绣出城市新画卷

    江海路改造工程推进至复兴新村段时,36家商铺的违建拆除成了“硬骨头”。网格员沈美化身“政策翻译官”和“商户代言人”,白天拿着设计图讲解外立面改造方案,晚上整理商户的23条合理化建议。面对五金店老板对拆除雨棚的抵触,她联系相关工作人员3次修改方案。当焕然一新的沿街铺面重新亮相时,开了20年早餐铺的老周竖起大拇指:“原以为要伤筋动骨,没想到改出了‘网红街’的气派!”

    56处消防隐患清零,

    筑牢商户“生命防线”

    “新店开张再忙,安全防线不能忘!”网格员蒋惠冰带着消防检查表穿行在新开业街区,与社区民警组成“安全特攻队”。其中一家水果店因消防栓被装饰柜遮挡,店主起初不以为然。蒋惠冰搬来火灾案例视频,现场演示“黄金30秒”救援时效,最终让店主心服口服整改。三个月内,56处隐患逐一销号,商户们笑称:“红马甲走过的地方,安全指数自动拉满。”

    132户居民的“安居圆舞曲”,

    奏响民心工程协奏曲

    金色维也纳小区的外墙修缮工程启动时,质疑声险些淹没了施工声。网格员沈丹建立“施工日报”制度,每晚在网格群图文直播进度;针对9号楼王阿姨家被震裂的阳台玻璃,她带着施工方负责人三登门道歉赔偿;发现11号楼晾衣架集体“负伤”,又促成“先维修后报销”快速通道。这场持续68天的“墙面美容”,最终以100%的满意率收官。

    从一张护理床的温度到一条街的蝶变,从悬空水塔的攻坚到外墙修缮的共治,“红小格”志愿服务队以“六网融合”实践诠释基层治理新内涵。她们以步履丈量绘就民情图鉴,以真诚对话化解千千心结,以工匠精神雕琢民生细节,让六个网格化作六个幸福样本,成为党群连心的红色纽带。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队伍,正以青春之名续写着“万家忧乐在心头”的时代答卷。赵倩芸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