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当一梦:千年仙山的文旅突围战与国际化叙事探索

    十堰广电讯(记者 王玮 通讯员 冯开春 付玄音)夜晚的武当山,武当一梦的广场人声鼎沸。来自慕尼黑的工程师马克举着手机,试图用延时摄影记录下无人机矩阵在夜空中勾勒出的巨型太极图——这是“武当一梦”夜游项目的压轴表演。当数百架无人机以每秒3米的速度腾空,太极图逐渐幻化为真武大帝持剑凌云的画面时,人群中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惊叹。

    “这比柏林灯光节更震撼!”马克在社交媒体发布的视频,24小时内获得数万点赞。而在距离他500米的园区控制中心,大屏上的数字正在刷新纪录:2025年一季度,“武当一梦”接待游客量突破43.6万人,旅游总收入1600万。

    在“中国文旅4.0时代”的变革浪潮中,武当山正全力服务湖北支点建设,紧紧围绕“湖北旅游・武当突破” 战略,以一场“文化+科技+国际化”的破局之战,努力探索中国文旅产业的天花板。

    跳出“困局”的现象级“出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武当山面临着“千年IP的现代困境”:2022年以前,游客量长期徘徊在800万人次,停留时间不足6小时,“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痼疾难破。转折点出现在当年9月,《湖北省文旅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武当突破”列为七大攻坚工程之首,明确“以山下沉浸式项目激活山上存量资源”的破局路径。

    “武当一梦”园区应运而生。这个占地5.4万平方米的超级文旅综合体,集合了沉浸式演艺、数字文化体验、非遗活化三大核心板块。项目发起人曹军生介绍:“我们要做的不是主题公园,而是用现代语言解构道家哲学,让游客在‘游园’中完成一次文化朝圣。”

    园区设计直击文旅痛点,主秀《武当一梦》以70分钟沉浸式演出,将武当历史文化诗浓缩为一场视听奇观;《仙界迎宾》《胜境仙踪》等巡游演艺,通过威亚、全息投影与古装NPC互动,让游客“穿越”。这种“文化场景化”策略立竿见影——游客日均消费从98元跃升至352元,停留时间从6小时延长至2.8天。

    2025年春节,武当山全域游客量达113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87%,其中大部分游客都专程为“武当一梦”而来。一方面是流量裂变,另一方面推动着当地消费升级和全域旅游联动:游客日均消费从98元跃升至352元,夜间经济贡献率突破41%;丹江口水库游船预订量增长300%,神农架景区借势推出“问道武当·探秘神农”联票,鄂西北文旅共同体初见雏形。

    “这不是简单的流量增长,而是当地文旅生态的重构。”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武当一梦”通过山下项目的“强磁场效应”,将传统景区的“过境地”转化为“目的地”,真正激活了武当山的支点价值。

    三重赋能激发武当山新活力

    运营短短3个多月,武当一梦赋能当地文旅产业,激活发展活力的效果正在充分显现。技术赋能让赛博科技邂逅玄门古韵;运营赋能让当地从“门票依赖”到“体验经济”;文化赋能则让武当山从“静态遗产”到“活态IP”。

    主秀《武当一梦》融合了戏剧、舞蹈、武术、杂技、曲艺等多种呈现方式,其满满的科技感广受游客好评,借助先进影像、机械装置等技术手段,武当建筑、文化符号栩栩如生地搬上了舞台。更具颠覆性的是“太极威灵”光影秀——百米实景瀑布与无人机联动,镭射光束在夜空中勾勒出动态太极图,单场表演吸引超5000余人驻足。这种“技术暴力美学”的背后,是自适应声场控制系统、无人机AI避障算法等9项国际专利的支撑。

    不止于技术赋能,当地运营模式正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武当山不少民宿都推出了1980元的“三天两夜套餐”,包含晨练太极、古法抄经等体验,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2.8天;夜游项目收入占比从12%提升至41%,彻底打破“日光经济”桎梏。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消费场景重构:园区内设非遗美食街、汉服换装馆、文创市集,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消费的体验。这种“文化即消费”的转化,让武当山从“过境地”蜕变为“目的地”。

    通过文化赋能,武当一梦让武当山“活”了起来。在导演陆川看来,执导《武当一梦》,他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创作出能匹配武当山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他说,武当山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寄托,不能只把它简单地打造成追求视觉奇观的秀演,而是要深入挖掘武当山的道教文化、太极文化精髓,探究它们与中国人信仰的联结,以及这些文化如何影响大众,如何在当下帮助人们缓解或消除焦虑。

    一开始,文化就赋能了武当一梦的创作核心,即是从不同角度,尤其是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真正与他们的内心建立沟通。在主秀中,现代都市青年王小凡在山中寻仙问道,回顾武当山的修建历史,体验神奇的太极拳法,并在金顶获取有关人生与修行启示的奇幻问道之旅。演出通过戏剧、舞蹈、武术、杂技、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把武当文化娓娓道来。

    除了精彩的主秀演出,沉浸式伴筵演艺《大话武当》、球幕影院、商街戏台、崖壁360度全景会客厅等特色设施,都重新诠释了武当文化,由此为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从“文化输出”到“价值共鸣”

    近日,从全球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美国缪斯奖”传来喜讯,《武当一梦》在全球近4万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铂金奖。这是中国文旅演艺领域首次获此殊荣,标志着武当文化的创新表达正式跻身全球顶尖设计行列。

    此前的2025年3月,一支马来西亚百人旅行团专程体验“武当一梦”,游客在观看主秀后自发鼓掌3分钟。这种跨越文化的共鸣,源于创作团队对“普世价值”的提炼——将真武大帝的修道之旅,转化为现代人寻找内心平衡的隐喻。

    在武当山的全球化蓝图中,元宇宙是重要战场。“数字武当”项目让游客通过VR“御剑飞行”,在区块链上收藏数字法器,甚至通过智能合约参与道观修缮决策。这种虚实融合的传播,让武当山在海外Z世代中意外翻红——园区35岁以下游客占比达58%,远超行业均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化标准的反向输出:武当山联合瑞士少女峰、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成立“世界生态名山联盟”,共研低碳游览标准;与故宫合作开发的文物修缮技术,已成为东方古建保护的国际范本。

    站在玉虚宫前的观景台,晨钟暮鼓与夜游灯光在此交汇——这正是武当山“传统与现代共生”的隐喻。按照规划,2025年武当山游客量将突破14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40亿元;到2026年,目标直指1800万人次。

    更深远的变革正在酝酿:通神沟文旅综合体将打造亚洲最大道文化研学基地;200台智能外骨骼设备将助游客轻松登顶;低空飞行、洞穴探险等新业态,正在打开“文旅+”的无限可能。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仙山不仅有传说,更有未来。”当无人机群再次点亮夜空,太极图腾流转不息,这座千年仙山已不再是静默的文化地标,而成为一场永不停歇的文旅实验——在这里,东方哲学与赛博科技对话,传统文化与全球叙事共振,书写着中国文旅自信的新范式。

    编辑:陈琦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