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4月27日電(記者 潘峰)生産螺旋槳型號超過6000種、其中一款獲得首張國産通航螺旋槳型號合格證、申請專利百餘件……在安徽蕪湖航空産業園,安徽勁旋風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産的螺旋槳銷往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産量超過18萬支。
從公司初創,到成為行業多個領域的領跑者,在勁旋風公司副總經理潘新旗看來,企業發展的關鍵在於技術創新,構建專利、商標和商業秘密在內的知識産權保護體系是保護創新的基礎,這離不開安徽法院不斷健全的知識産權司法保護機制。
4·26世界知識産權日來臨之際,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知識産權涉外民商事審判庭庭長黃晶晶來到蕪湖航空産業園開展普法。作為園區的“法律顧問”,她發現不少快速成長的企業面臨法務滯後難題。“許多企業缺乏防範意識,遭遇侵權時不知如何維權,或不確定自己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黃晶晶説,這種狀況正隨着常態化的“送法進企”得到改善。
這是位於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的蕪湖航空産業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記者從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了解到,近年來,隨着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精技術設備、人工智能等科技和産業創新加快推進,知識産權案件數量增多,知識産權司法保護需求更高、技術專業性更強。2022年以來,安徽法院共審理各類知識産權案件5萬餘件。
如何提高辦案質效,成為安徽法院加強知識産權司法保護的關鍵任務。安徽法院推進案件審理專門化、管轄集中化、人員專業化,形成省高院、16個中級法院、16個基層法院、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合肥知識産權法庭組成的知識産權案件專業化審判體系,全省法院實現知識産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審判“三合一”,合肥知識産權法庭集中審理全省範圍內技術類知識産權一審案件。
合肥知識産權法庭副庭長錢嵐告訴記者,為解決辦案中的專業技術性問題,他們聘請了80名技術調查官。“技術調查官來自高校、科研機構、軍工事業單位等部門,都是各領域的專家。”錢嵐説,技術調查官通過提供諮詢意見、出具技術調查意見等方式,協助案件技術事實的審查,幫助案件辦理更高效、準確。
在一起植物新品種侵權案件中,侵權認定存在較大爭議。合肥知識産權法庭依託聘請的農學技術調查官,對被訴侵權品種與權利品種之間存在的標準樣差異位點原因進行分析,最終認定構成侵權,並識別出庭審中的虛假證據及虛假陳述,準確界定侵權責任,有力打擊了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的行為。
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法官在調研小麥品種的特徵特性及田間種植表現情況。(王妍 攝)
知識産權領域違法犯罪複雜多樣,一些違法行為直接侵害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産安全。
網絡銷售盜版圖書、自行勾兌並貼牌制售假冒名酒、店舖銷售假冒名牌珠寶……黃晶晶告訴記者,2024年,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辦理了侵害商標權糾紛、著作權侵權糾紛等700余件知識産權案件。其中,在一起假冒註冊商標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自行勾兌生産假酒,並貼上知名品牌標籤以高價銷售,非法經營數額近300萬元,該案的依法辦理不僅維護了商標權利人的利益,更保障了民生需要。
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是知識産權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為了進一步提升知識産權保護水平,今年以來,我們聯合市場監管、農業農村等部門,探索建立侵權主體‘黑名單’制度,打擊反復、惡意侵權行為。推進懲罰性賠償適用,同時與行政部門共同推進知識産權侵權懲罰機制和協調保護機制建設,解決知識産權行政執法和司法裁判標準不一等問題。”合肥知識産權法庭副庭長許琛説。
不只是合肥和蕪湖,安徽各地法院均在發力因地制宜服務當地發展: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制定依法護航企業高質量發展服務保障“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的意見,加強傳統醫藥知識産權司法保護;六安、黃山、蚌埠法院依法審理涉“霍山石斛”“太平猴魁”“懷遠石榴”等地理標誌糾紛案,服務當地特色農業産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