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獨具特色的城市風貌——
在未來之城“詩意地棲居”
近日拍攝的雄安新區市民中心及悅容公園。本報記者 劉光昱攝
4月的陽光洒在雄安新區大地上,這座生機勃勃的未來之城,在朝霞中展露美麗的“容顏”——
中央綠谷如一條綠色綢帶環繞城市﹔雄安體育中心如同三枚“山水印章”,中正有序、藍綠相容,構成一幅山水畫卷﹔狀如花瓣的中國星網總部大廈別致精美,形似“金蘆葦”的中國中化總部大廈高聳挺拔﹔悅容公園旁的“雄安之眼”倒映在水波中,趙州橋的古典風韻與數字時代的科技范兒相融共生……
8年多來,雄安新區始終堅持以“中華風范、澱泊風光、創新風尚”為指引,著力塑造獨具特色的城市風貌。這裡的城市空間格局秩序規整、靈動自然﹔環境景觀城景應和、藍綠交織﹔建筑設計古今融合、中西合璧。
這座城的美讓人驚嘆,置身其中,你盡可“詩意地棲居”……
嚴謹創新的風貌管控
疏解人員王蕾一家,就是被雄安的美打動,全家扎根雄安。
“雄安沒有高樓林立的壓抑,沒有鋼筋水泥的冰冷,這裡是能安放心靈的地方。”王蕾說,雄安城市空間大氣舒朗,建筑不高且錯落有致,是一座能看到星星的城市。她和丈夫經常陪著兒子晚上看星星,朗誦關於星空的唐詩宋詞。周末去悅容公園徒步,她給兒子講公園裡的蘇式建筑和山水美學。一家人在雄安找到了“向往的生活”。
那麼,雄安為何能“長”得這麼美呢?奧秘在於嚴謹且創新的城市風貌管控。
“‘中西合璧、以中為主、古今交融’是雄安新區建筑風貌的總體指導思想。”
雄安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國土空間規劃處負責人肖艷明表示,雄安新區建筑風貌扎根雄安地域環境土壤,融合中華建筑文化基因,吸收世界優秀建筑設計理念和手法,探索形成依托中華文化及地域環境並具有世界眼光、國際標准的開放氣質。
要做到城市風貌整體協調、和而不同,必須“細”。
在雄安,建筑的“長相”從來都不是隨意地揮毫,而是有著一套細致的“行筆規范”,即城市建筑風貌管控內容。
管控的內容非常詳細。比如,建筑色彩搭配要以和諧為前提,片區內居住建筑應結合自身特點選取主色調和輔色調,避免點狀穿插﹔高度搭配方面盡量保証相鄰建筑高度不跨檔,避免因建筑高度變化差異性大造成街道及片區天際線不和諧。
同時,這套規范對於城市公共空間、商業辦公、校園等不同類型設施的風貌管控,從布局、造型、立面、屋頂、色彩、材質等不同方面進行了詳細梳理和總結,實現了全要素分類管控,全流程服務引導。
“雄安新區的建筑風貌既要堅持挖掘地域特征,展現華北水鄉的獨特地域風光,還要體現疏解單位的文化元素,這就要求我們高標准、高質量把控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的每一個環節。”肖艷明說,他們把風貌審查服務清單和服務流程告知每一個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並一對一提供全流程服務指導。尤其針對疏解項目,服務的內容“事無巨細”,大到整體布局風格,小到磚瓦顏色,每個細節都不放過。
精雕細琢的城市肌理
城市風貌涉及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什麼叫“好看”?怎樣算“協調”?眾口難調。
“建筑設計與建筑審美的趨勢隨著時代發展在發生變化,新的技術、材料與工藝對建筑風貌的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我們持續進行深入研究,積極吸收新理念與新方法。”肖艷明說。
城市風貌的每一個問題,肖艷明和同事都“精雕細琢”。
比如城市的第五立面——屋頂。如何解決屋頂容易出現的無序問題?肖艷明和工作團隊花費了大量時間與心血刻苦鑽研。
“屋頂是個容易被人忽視的地方,做好了是城市的一大特色,做不好城市可能變成一隻‘花臉貓’。”肖艷明說,尤其是隨著低空經濟的發展,空中交通將越來越繁忙,一個城市的風貌好不好,從空中就能一目了然。
肖艷明和同事經過研究后發現,不同區域的功能不同,屋頂顏色也應有所區別。就啟動區來說,臨近公共建筑、軸線兩側、綠地景觀、白洋澱等不同區域的住宅,他們結合周邊建筑和環境,將屋頂顏色設計為青黑色或棗紅色,從而彰顯新區“紅瓦綠樹、華北水鄉”的風貌特色。
住宅屋頂的坡度,也要深入研究。坡度太陡,可能導致施工和維修時工人發生危險,空間太高、太尖,外觀上也不好看﹔坡度太緩,會導致風大的時候雨水倒流,從瓦縫流進室內。“根據北方氣候條件,綜合考慮降雨、排水、降雪、視覺形象、工程難度、文化傳承、內部空間使用等各種因素,我們發現住宅屋頂坡度在25度到35度之間最合適。”肖艷明說。
甚至連屋頂施工維修時工作人員使用的安全扣環這樣的細節他們也沒有忽視。安全扣環設在屋頂的什麼位置、怎樣保障牢固、怎樣不影響屋頂美觀……這些問題全都得考慮清楚。
“新區是在‘一張白紙’上建新城,很多事情沒有先例可循,要一點點去摸索、去嘗試。”看著研究成果一步步變為現實,新區的城市容貌越來越亮麗,肖艷明心中成就感滿滿。她堅信,不久的將來,當更多人從空中視角看雄安時,看到規整有序、相得益彰的第五立面,一定會為這座城市別樣的美所震撼。
智慧多維的“實景模擬”
建筑風貌不是靜止單一、封閉孤立的。要做到多維度、全景式地把握建筑風貌,離不開“智”繪。
為此,雄安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有關技術團隊研發了雄安新區風貌信息化平台。該平台集三維展示、實時渲染等功能於一體,致力於解決項目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過程中可能形成的風貌碎片化問題,實現對城市風貌完整性、協調性、連續性的全過程動態把控。
“設計單位在設計時往往隻關注自身建筑,忽視了是否與周邊建筑和諧的問題。”肖艷明介紹,通過將項目的設計方案進行3D建模並導入風貌信息化平台,能夠將該項目與所在片區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呈現出來。在這樣的“實景模擬”下,臨近建筑之間是否協調一目了然。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參與了中國星網總部大廈、創新坊二期等多個重要項目的設計工作。“雄安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運用雄安風貌信息化平台審視我們的設計方案,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可以說雄安在風貌信息化平台搭建方面已經做到了行業領先。”該公司副總裁趙穎表示,從建筑曲面的弧度,到外立面的顏色,再到建筑材料的選擇……在風貌信息化平台的“慧眼”下,企業的多個設計方案得到優化,呈現出更好的效果。
每一片磚瓦都有數智賦能,每一處細節都精心打磨。
雄安的美,是匠心與智慧的結晶。這座朝氣蓬勃的新城,正以規制之筆、生態之韻、智慧之光詮釋著“美”的生動內涵。(記者康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