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副总”是什么“总”?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周佩佳

      关注科技领域的市民可能感觉到了,“科技副总”的热度在近期陡增。

      省里,科技厅、教育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浙江省“科技副总”选聘工作的通知》,计划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一批应用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赴企业兼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针对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项目凝练、研发攻关。

      市里,嘉兴南湖学院日前举行教科人一体化推进会暨校院企高层次人才互聘仪式,一批“科技副总”在活动上受聘。

      那么,到底什么是“科技副总”?为什么要聘任“科技副总”?这个“总”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选聘要求彰显“含科量”

      所谓“科技副总”,主要是指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企业任总经理、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技术副总、研发副总、技术总监等职务,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从字面意思来看,“科技”是属性,“副总”是定位。

      其实,“科技副总”这一概念并非最近才有。早在2013年,江苏省在全国首创“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目前,全国已有江苏、云南、山西、安徽、湖北、河南等多个省份以不同形式开展了“科技副总”选派工作。

      那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科技副总”?

      根据省里的文件,受聘“科技副总”要满足以下要求: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全职工作并签订三年以上聘用合同的科研人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在相关专业领域具备较强科研创新能力;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服务企业意愿积极,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40周岁(含)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

      总体来说,“科技副总”要求高学历、科研经验丰富,且愿意服务企业。

      而想要成为省级“科技副总”,要求则更高,重点面向高校、高能级科创平台的科研人员,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入选专家、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获得者,高水平创新团队核心骨干人才和省级科技特派员。

      “科技副总”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省级“科技副总”,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产业领域的企业。

      为企业和人才“牵线搭桥”

      研读政策后不难发现,“科技副总”的选派实则是在为高层次科研人员和有高科技需求的企业“牵线搭桥”,进一步用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日前,在位于秀洲区的嘉兴大不同食品有限公司,来自嘉兴南湖学院商贸管理学院的侯庆辉博士团队为15名职工开展了营销和品牌建设技巧培训。实际上,在互聘仪式之前,侯庆辉已作为“科技副总”走马上任。

      “3月以来,侯博士团队已经为企业开展了4期培训,公司员工学到不少实用的营销知识,获益良多。”嘉兴大不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阮鹭希对校企合作成效连连称赞。

      在嘉善一家微针半导体公司,嘉善复旦研究院博士、公司“科技副总”邱德龙正在与研发人员探讨新产品设计问题,“企业根据自身需求提出问题和想法,我们再去通过仿真设计等进行测试验证。”

      该公司董事长刘红军表示,“科技副总”的专业优势恰好与企业诉求匹配,“国内同行业企业不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紧俏。”微针半导体领域正处于国产替代突破的关键时期,企业的研发能力尤为关键。刘红军透露,目前企业已与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还减轻了成本负担,“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数据统计显示,去年以来,嘉善已选派27名科研人员入企担任“科技副总”,助力合作企业新增营收近15亿元。

      科研和产业“双螺旋”振动

      有人认为,“科技副总”是新时代下的一种“柔性引才”,可以有效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省、市、县三级联动选派“科技副总”,在浙江尚属首次。根据选派工作通知,今年要选聘省级“科技副总”200名以上,推动各市、县(市、区)选聘“科技副总”500名以上。

      记者从嘉兴市科技局了解到,目前我市“科技副总”选派工作进入申报筛选阶段,全年双向互聘力争达到100名以上,3年力争实现1000名。

      而在鼓励高层次科研人才流动方面,嘉兴近年来已有所布局和探索,比如,鼓励各地围绕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用人主体,推动设立包括“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在内的“流动岗位”,深化“博士共享”工程、“全时双聘”人才认定等工作,让人才流动共享有渠道、有保障。

      人才自由流动,在走出实验室后找到匹配岗位,让科研论文和专利转化成为助力企业研发和发展的“加速器”。这既实现了个人价值,更推动了产业发展,形成科研和产业“双螺旋”振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嘉兴聚焦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坚持“为用而研,研而有用”的价值导向,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揭榜挂帅”项目和针对性科研活动,推行“订单式”研发,千方百计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比如,桐乡以集聚创新要素、强化创新主体为核心,打造了全省首个“研值联盟”,把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和各领域龙头企业“拉”进同一个“朋友圈”,形成“企业出题—联盟解题—机制破题—市场阅题”的产学研用闭环,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再比如,为充分释放和激活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创新潜能,嘉兴成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联盟,让仪器设备“忙起来”,让产业创新“快起来”。以海宁为例,在库科研仪器设备已达309台,总价值超3亿元,已累计为300余家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