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pproperty bmZoAvsv2025-04-26 06:33:58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雅欣 记者 任洁
正在讲解防火流程的李发祥。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雅欣/摄
“那边有烟,马上赶到报案室。”福建省上杭县,正在受访的护林队队长李发祥中断了采访,顺着他的目光往远处看去,那一小簇青烟几乎与群山融为一体,若不细看,根本无法发现。他立刻拿起对讲机下达指令。从发现火情,到判断起火类型,再到指挥完毕,前后没有超过两分钟。
相似情况的应急响应,在李发祥的职业生涯中已重复了无数次。春季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作为5A级旅游区和红色圣地,古田镇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6%,古田会议旧址位于群山之中,一旦发生火情,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波及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这里的防火压力不言而喻。
扫一扫 看视频
“我做的工作很平凡”
李发祥的老家在上杭庐丰,距离古田镇大约70公里。对古田这片土地来说,李发祥是实实在在的“外地人”,可就是这个“外地人”,一直守护着古田红色土地的生态安全。
今年53岁的李发祥,2006年加入护林员队伍,慢慢成长为护林队队长。这19年间,李发祥的足迹遍布全镇31个行政村、48万亩山林,从“庙金山”到古田会议会址后山,处处都可见他的身影。每一处易发火情的农田、每一条村民惯走的便道,甚至哪些区域容易堆积枯枝败叶,都刻在他的脑海里。“19年了,这片我都熟。小路、断头路,哪边可以进可以出,我都很清楚。”
森林灭火讲究“三打”:“打早、打小、打了”。李发祥说,“打早”是灭火的前提,“打小”是灭火的关键,“打了”是灭火的核心。所以当发生火情的时候,不能光等着专业队伍进山灭火。护林员也起到关键作用,他们虽不像消防队伍那般训练有素,但胜在地形熟、出动快。在他们的护林队伍中,有不少人是本地村民,对于他们来说,这片山林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是这片山林的第一监护人。
李发祥的护林工作离不开亲情的支撑。在他从事护林工作期间,妻子蓝素珍也加入了林业队伍。平日里,李发祥不仅负责防火宣传、隐患排查、野外用火巡查等工作,还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在防火紧要期,夫妻二人共同坚守岗位。
谈起家人时,李发祥总会面带笑容。“爱人放弃了原本的工作,过来照顾我的衣食起居,让我有更多时间去做森林防火工作。她愿意来,我心里舒坦,难得夫妻在一起,就也没那么辛苦。”他告诉记者。
“我做的工作其实很平凡,我喜欢看这里的山山水水一片绿。”李发祥说,有了家人的支持,他也就少了很多牵挂,“在这里上班感觉很快乐、充实,每天看着宁静的村庄和郁郁葱葱的群山,就感觉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义”。
在各级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和应急管理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古田镇因地制宜创新了独属于他们的“一个指挥调度中心、一个中心区域重点瞭望台、四个片区集中待命”防火机制。护林员们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共同筑起了防火第一线。
整整19年,他练出了“火眼金睛”
走过298级石阶,李发祥登上了赖坊村“云上境”瞭望平台,这里海拔900多米。李发祥向远处望去,周边村庄的情况一览无遗。他介绍,这里的瞭望平台会与无人机巡查监控高效配合,在高森林火险期和重要时段,严格按照专项值班制度运行。“发布橙色预警或禁火令的时候,我们就会专门安排人员到瞭望平台值班。如果只靠装监控,那涉及的范围其实很窄,而且费用高,清晰度也不能保证。”
即使是禁火令期间,也并非只是简单的一刀切。为了便于村民正常的农业生产,平时都有规定的用火时段,只要村民提前向林业部门报备,李发祥就会派人前往现场,帮助村民焚烧秸秆等容易引发火灾的农用废料,这样做不仅安全,还有助于病虫害的防治。
“2018年之前,是没有瞭望平台的。当时没有制高点,巡查起来比较辛苦,全部靠人力徒步巡查火情。自从有了瞭望平台,我们便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真正实现打早、打小、打了。”李发祥说。
受访中的突发火情便是例子,仅凭目测,李发祥便判断出这是一起违规农事用火。放下对讲机后,他指着起火的方向解释:“那明显是田里面用火,因为山坳中间是田地,起火点就在那里。我们对周边的地形很了解,一看就知道起火地点属于什么区域。”
记者用望远镜观察时,那缕青烟已慢慢褪去,面对记者惊叹的目光,李发祥笑着说:“一看到哪里有烟,我们就会下意识去判断这属于什么性质的烟。可能这就是职业病吧。”
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李发祥用了整整19年。这双“火眼金睛”能搜寻到群山中的任何一处火情,即使在与记者交谈时,他也总保持着一种警觉,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火情。
近年来,福建省逐渐加大防火领域的科技设备投入,但在这片电子眼还未普及的群山之中,护林员们仍用肉眼和脚步丈量着青山,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一方水土。
夕阳西下,李发祥领着记者从瞭望台往山下走去,他步伐轻快,橙色的工作服与阳光糅杂在一起,用不了多久,这片亮眼的橙色就将再次出现在山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