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CMG论坛)将在曲阜举办,本届论坛主题是“交流互鉴,科技赋能——变革发展中的文明力量”。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生物空间三者的融合发展。中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佳应用场景,本次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CMG论坛),带给我们一个观察科技“格式化”媒体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新窗口,也让高科技重新“格式化”下的新山东映入人们的眼帘。
第一,科技“格式化”媒体传播和文化交流。
本次论坛的关键词是“媒体创新”,媒体创新的支撑是科技创新。论坛展示媒体传播的最新技术成果。论坛发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AI 技术创新应用智能平台以主持人画外音+大屏展示的形式,发布总台两项 AI 技术创新应用智能平台——“AIHUB ”和“全媒体智能创意平台”。
发布总台科技赋能文明互鉴主题研究报告。由人形机器人作为智能发言人,发布总台研究院两项重磅成果报告——《文明互鉴.媒体赋能:文旅共融的创新实践》与《智启千里·文汇万象◇人工智能时代的文明对话》,大屏同步展示关键数据与研究成果。
媒体科技创新,让表达方式多样化、快捷化,也深刻影响着全球舆论生态。论坛邀请有关国家前政要、相关学者、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专业人士、互联网企业代表等,共同探讨全球舆论生态建设问题,其中包括“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新技术对舆论生态的影响”等科技发展带来的话题,论坛期间,将举办“全球青年破译中国创新密码” “文明的转折:科技、人文与共生之路” “变革下的全球舆论生态:尊重多样文明与加强交流互鉴” “全球绿色转型中的创新路径:融合科技与多元协作” “港口经济与高质量发展”“AI让生活更美好”等分论坛,聚焦科技影响下全球舆论生态现状与挑战。
全球媒体创新论坛举办地尼山胜境,也是高科技和文旅深化融合的地方。本次论坛会上,尼山鲁源村夜游项目,让与会者感到惊艳,这是高科技下的文旅盛宴。华灯初上,鲁源村流光溢彩。该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场景进行创新融合,划分“为学”“立技”“怡情”“从心”四大板块,游客可在尼山鲁源村亲手展开一幅“穿越千年,寻梦鲁源”的理想生活图卷,时光在这里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沉醉在这如梦似幻的夜色里,不愿醒来。
论坛播放尼山论坛十周年回顾视频,夜色中的曲阜尼山圣境灯光闪烁,无人机编队在夜空中排演,当天空中出现孔子坐着马车周游列国,当“论语”二字在空中出现,人群发出一阵阵惊叹声,这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盛宴。
尼山鲁源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基地、世界级人文旅游目的地”为总体定位,以“明礼生活方式”为核心文化主题,以“中国研学第一高地”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大文化、大旅游、大教育”于一体的国际级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
论坛展示新技术带来的最新文创产品。论坛上,与会领导和嘉宾共同点亮灯柱,发布由总台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美国探索频道、美国A+E电视网、法国探险家公司、德法公共电视台、加拿大蓝蚁媒体集团等多家国际制作团队联合摄制的《绿色星球》《解密兵马俑》等11部纪录片,以及山东重点纪艺术《大河之洲》《发现泰山》《武梁祠》《微山湖》等。论坛还播放展示中国非遗保护与传承成果的宣传片,结合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且能体现山东地域特点的启动道具。
第二,科技“格式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
媒体创新论坛举办期间,科技“格式化”下的新山东展现在人们面前。
和媒体创新论坛相接续,4月26日至28日,山东省机器人大会暨2025第一届中国(邹城),智创未来机器人(无人机)梦幻展将于在邹城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邹城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公司“珞石”总部的驻地,到2023年,这家从北京搬到邹城的企业已是国内出货量前三的企业,其中柔性协作机器人以40%的产品占有率位列全国第一。
作为媒体创新论坛活动的组成部分,省内外、海内外媒体一起携手,同步举行“一起看中国·山东行”媒体行活动。这次活动聚焦孔子家乡山东,从山东内陆到沿海,让众多媒体看到了在科技创新下脱胎换骨的新山东。
“粗黑重”曾是山东产业的概括词,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两个70%的数字让人倍感压力。2018年山东成为全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2022年8月又被赋予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8年间,山东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以高科技重新“格式化”产业结构。
记者沿着黄河走,沿着海岸线走,发现科技给工业制造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在菏泽定陶,天厚5G新材料产业园,生产的导电平纹布只有15微米,比发丝还薄,是国内最尖端的生产线;在济南,福瑞达生产1片颐莲面膜只需0.4秒;在泰安,泰安玻纤维成功研发出直径仅为1微米的连续纤维单股细纱,每3克玻璃便能连续拉长至100公里;在淄博,奥德斯研发出国内首台800cc V型缸发动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滨州,滨州化工机器人巡检节省80%的人力;在威海,光威生产的碳纤维,耐得住3000摄氏度的高温,强度是钢铁的10倍;在日照,日照钢铁集团全流程智能工厂项目,从钢水到钢卷整条产线只有190米,全流程仅需7分钟,创造了0.6毫米全球最薄热轧带钢新纪录。
据统计,2024年山东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5万家,51家企业入选2024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16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235家。近年来,全省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省级科技经费均在140亿元以上,支持原创性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培育了47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全国第一,集成电路形成了从材料、设计到制造、封装的全产业链布局,数字经济占到经济总量的49%。
科技创新“格式化”产业,在山东是“进行式”,也是“未来式”。4月2日,山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推进会,要求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4月3日,《2025年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导向目录》印发,今年将围绕11条标志性产业链、100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两大重点,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未来3年,山东将集中培育20个国内领先的行业大模型、50个标杆性应用场景,以此催生更多新产业。
科技发展也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变。在齐鲁大地上,种小麦用无人机播种、撒药,电子传感器传递墒情;种菜用防风机;自动控光灯、自动打药机、水肥一体化设备、喷淋降温管网等;养殖安装电子项圈,牛可以睡软床、听音乐、享按摩。
科技“格式化”,不但改变着产业,更改变着生活。4月1日,在济南高新区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佩戴脑电采集设备的研究人员仅需凝视屏幕,就能精准控制无人机编队完成上升、下降、平移乃至翻转等复杂动作。在青岛莱西,高科技正为职业启蒙课注入满满的未来感:学生大声喊出自己的梦想,AI大模型立刻分析其面部特征和发言关键词,不到一分钟,孩子们“长大后”的职业形象就跃然于大屏幕上。4月11日,首批Leader懒人洗衣机体验用户交付仪式在上海举行,懒人洗衣三筒搭载了AI动平衡技术,同时启动后,机身依然平稳。
“交流互鉴 科技赋能”,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在科技创新中涅槃重新生。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CMG论坛),会场内是高科技改变媒体传播和文化交流方式,会场外是以科技创新创造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科技创新,让山东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