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下水都能见到新生物”:一位科研工作者在南海探寻生命深度

      剛孵化的小海龜。新華社記者 樊雨晴 攝

      新華社海口4月25日電 題:“每次下水都能見到新生物”:一位科研工作者在南海探尋生命深度

      新華社記者程露、鐘群、陳子薇

      中午時分,陽光穿透波光粼粼的海面,在一米深的淺海灑下斑斕光斑。霍達像一株安靜的海草,趴伏在永興島近海的海底。

      他戴着面鏡,銜着呼吸管,身穿水母衣,手握一台防水相機,記錄那些隱秘的生命:海草一年只開一次的花、好奇地向他“打招呼”的章魚、藏身在海草葉片上的綠色海兔……

      這個33歲的青年,來自中國北方內陸的保定農村,如今在南方熱帶海草床上找到了歸屬。

      “在永興島,你不需要潛到很深,也不必走得很遠。”霍達説,“只要用心看,生命就藏在你腳下。”

      一次潛水通常持續一兩個小時。上岸後,霍達回到島上的海南西沙海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西沙站)。作為這裡的工作人員,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收集水質和海洋生物的數據,探尋這片海域的規律和變化,並編寫成報告。

      西沙站建於2009年,現有9名常駐科研人員,監測與研究海洋環境動力和島礁生態系統,為西沙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技支撐。

      1992年出生的霍達,大學在武漢學水産養殖,研究生南下廣州,開始研究玉足海參。

      但他第一次真正見到原生環境下的海參,是2016年一次南沙科考。他站在甲板上,看著無垠海面,海水藍得不真實,宛如夢境。

      “這和在養殖場或實驗室裏看到海參,感覺完全不一樣。”霍達説。

      兩年後,碩士畢業的他來到永興島,加入西沙站,成為這片熱帶海洋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西沙的生態環境很好,生物種類繁多,是海洋科學家的天堂。”他説。

     三沙市七連嶼北島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智軒 攝

      作為中國最南端的城市,三沙2012年設市後,即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中之重,&&了《三沙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定》《三沙市西沙群島海龜保護規定》等法規政策,動員漁民轉産轉業,常態化開展珊瑚礁修復、海草床資源調查,還成立了海龜救助保育中心。

      霍達用鏡頭記錄海中的生命。他已拍下400多種海洋生物的照片和視頻,包括海兔、石頭魚、章魚、漂浮海葵、寄居蟹以及海龜。有些物種的資料還沒來得及整理。

      “每一次下水,都能看到一兩種之前沒有見過的生物。”他説。

      “海洋生物十分神奇。章魚聰明,好奇心重。它會朝我游來,伸出觸手,輕撫我的手指。它的神經系統遍佈全身,會不停變色。”

      “有的魚也會變色。有次我看見一條灰康吉鰻,一開始它身上有深色的斑塊,後來變成全白色,展開寬大透明的背鰭。這還是一條魚嗎?”

      “海參是一類進化地位很高的動物。一些海參遇到危險,會把內臟吐出來,過段時間就會生出新的內臟。在南海有上百種海參。”

      霍達最鍾愛的,是靜靜搖曳着的海草床。它們默默發揮着巨大的生態功能——凈化水質、捕獲並儲存碳、穩固海岸線,也為無數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庇護所。

      對霍達來説,那是一座水下的隱形森林,每一片葉子都藏着生命的線索。海草對水環境的要求高。霍達發現,永興一帶的海草增多了。“水質不好的地方,海草會死掉。”

      霍達説:“下水多了,你會知道生物白天是什麼樣子,晚上是什麼樣子,小時候是什麼樣子,長大後又會變成什麼樣子。你拼湊出它們完整的生活史,開始對生命心生敬畏。”

      海洋覆蓋全球70%以上的面積,是地球生命的搖籃。中國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目前已記錄到海洋生物28000多種,約佔全球海洋已記錄生物物種數的11%。

     剛孵化的小海龜。新華社記者 樊雨晴 攝

      過去10多年,中國在海洋生態保護、污染防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去年發布的一項國家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30年,中國的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將不低於15萬平方公里。

      然而,在霍達看來,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遠不如對月球的了解。

      一部分原因在於看待海洋的視角。他説:“很多時候,我們以陸地或人類為中心的視角來看它,比如我們叫海洋生物海兔、海參、海馬等,但很少有東西叫‘陸什麼’。”

      “還有一些人把所有海洋生物都當作海鮮。”霍達説,“不管我在網上分享多麼神奇或者美麗的海洋生物,都會有人問這個能吃嗎?”

      他認為,真正的保護,始於了解。“如果你對海一無所知,卻有人告訴你要保護它,那就像突然讓你去保護外星人一樣。”霍達説,“人首先要認識自己的環境,才會關心它。”

      他在社交媒體&&上開設賬號,分享拍攝的海洋生物影像和相關知識。有紀錄片導演看到後,希望來實地拍攝。也有人看了他關於海草床的分享,第一次對這個生態系統有所了解,甚至決心投入海草保護事業。目前,他正和朋友合寫一本關於南海海洋生物的書。

      霍達的抖音簽名是“人生是水”。他讀到過一個童話,小魚問媽媽,什麼是水。回答是:水就像人呼吸的空氣。“這是太自然不過的事情。”他的微信昵稱“Merapi”,是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一座火山的名字,2016年他曾登頂。

      “生活如水,無色無味,我們經歷的一切都是生活本身,都可以被認真體會,被賦予意義。”霍達説,“即使生活平淡如水,人的心中也要有不滅的火。”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