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机器人带你找小动物,“空地一体”协同AI竞技赛将上演

    当广交会展馆内的外商们正为服务机器人的精彩绝活惊呼“Amazing!”时,五公里外的海珠湿地正在酝酿一场“空地一体”机器人竞赛。

    记者了解到,近日,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大(广州)”】的师生团队正在为将于4月27日举办的“空地一体”协同AI竞技赛开赛作赛前准备。

    这项比赛将是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的首秀,届时空中飞的无人机和地上跑的轮足机器人将在海珠湿地这个复杂的生态环境中,完成野外生物的识别、跟踪和拍照。更快速、准确地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将成为考评的标准。

    以算法完成目标动物识别、跟踪、拍照

    比赛现场位于海珠湿地东北门附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拥有草木水等湿地自然生态元素,远处可看见广州塔和东塔、西塔等城市地标建筑。

    “参赛者需要在这里以空地协同的方式,完成动物的搜索任务。”港科大(广州)人工智能专业在读博士马文宗介绍了本次比赛的内容,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参赛者需利用飞上天空的无人机对目标动物进行搜索和识别。“参赛者需利用路径规划算法扫描赛场,调取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完成目标动物的识别。准确识别的数量越多,得分越高。”马文宗介绍,这个动物可能是狗、猫、鸡、鸭、鹅、兔中的一种。

    第二阶段中,无人机完成目标动物的识别后,需要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跟踪,确保移动的动物时刻处于无人机的视野之中。“跟踪的时间越长,证明参赛团队的算法稳定性越高。”

    第三阶段中,轮足机器人根据无人机获取的目标动物的位置信息,从固定点位出发抵近目标动物进行拍照。这一过程的使用时间越少,得分越高。

    据悉,琶洲算法大赛是聚焦算法水平的竞赛,算法将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依靠程度越高得分越高。同时,参赛团队所用的无人机和轮足机器人由组织方统一提供,采用的是大疆品牌无人机以及由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逐际动力”)提供的轮足机器人。

    当前赛事组织团队已经完成了多种动物识别的可行性测试。港科大(广州)人工智能专业红鸟硕士班研究生王汉廷表示:“大疆方面已经给出了许多物体识别的算法,但主要集中在人、船、车等方面。”王汉廷说道,这次比赛需要识别的是体积更小的动物,这需要参赛团队尤其注意。

    目前,来自逐际动力的工程师在现场测试轮足机器人的行走。该公司测试工程师卢靖东介绍,之所以采用轮足机器人,是因为其全场景适用性更强,比较符合湿地复杂的环境。

    除了平直路面的行走,该款轮足机器人还能够攀爬15厘米高度的楼梯。其配备了一个激光雷达和两个不同视角的深度相机,参赛者可借助这些设备,依靠算法完成对环境的识别。

    创新性赛事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可用于野外搜救

    创新性的比赛需要突破的方面不少。港科大(广州)师生团队倾注了大量精力。“单个环节的竞赛是有先例的,但是空地一体协同,并且是在海珠湿地这样的野外环境中对个体更小的动物完成识别、追踪和拍照,是几乎无经验可借鉴的。”

    此外,湿地复杂的生态环境对选手完成比赛也提出了诸多挑战。“湿地不仅有水体、草丛、树木,还有人工构建的建筑物,这对建模提出了巨大挑战。”马文宗说。

    此次比赛的设置充分考虑了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尝试将各类“单打独斗”的机器人进行协同,以完成一些颇具挑战的任务。例如,此次比赛的场景未来能够在野外搜救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果能够在湿地这样的复杂环境中完成对体积更小的动物的识别和拍照,便能用于人身上。”马文宗介绍,当有人在野外失踪的时候,便可运用无人机寻找,并随后派出地面机器人前往营救,这将节省大量的人力。

    文|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海宣
    图|通讯员提供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