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为保障2025年全市小麦稳产丰收,近日,滨州市农技中心植保科印发《2025年全市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针对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控及抗逆增产制定科学措施,助力农户实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增粒重的目标。
预防病虫危害实现重点防范
据预测,2025年滨州市小麦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其中麦蚜中等发生,条锈病、赤霉病在气象条件适宜时存在流行风险。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是中后期田间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一次喷药实现病虫防治、抗干热风和延缓早衰,对提升小麦单产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分类施策实现精准防控
《意见》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策略,抓住关键时期开展统防统治。抽穗扬花期以预防赤霉病为主,兼顾纹枯病、锈病、蚜虫等;灌浆期以防治穗蚜为重点,兼治白粉病、叶锈病等。
规范科学用药实现绿色高效
《意见》强调,要合理选用高效低毒药剂,规范施药技术。
药剂选择方面,针对防控赤霉病,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叶菌唑、戊唑醇等药剂,且一季小麦每种药剂最多使用1次;施药时要用足药量,减轻呕吐毒素污染、延缓病菌抗药性发展。如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连续阴雨,应结合实际在一次用药后5天至7天进行二次用药。针对防控蚜虫、白粉病、叶锈病,防控蚜虫轮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氟啶虫酰胺等药剂,防控白粉病、叶锈病轮换使用氟环唑、丙环唑、烯唑醇等药剂;对于重发田块,应结合实际在一次用药后7天至10天进行二次用药。选用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免疫诱抗剂以及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强小麦抗逆性,促进籽粒灌浆。
施药器械选择方面,推荐植保无人机,作业时需添加沉降剂,确保雾滴均匀覆盖。防控小麦穗期病虫害,环境风速应小于三级风(<3.4m/s),施药液量每亩地2升至3升(对于赤霉病应结合实际增加施药液量),飞行速度不应大于7m/s,飞行高度(离小麦冠层的高度)2米至4 m;作业时适当叠加喷幅、增加作业航线,保证喷幅边缘有足够的药液沉积量;施药后如遇雨,应及时补治。不同机型施药参数不同,应结合实际调整,大规模施药前须开展作业均匀性和稳定性试验。
安全用药方面,《意见》指出,施药作业前,应在桶混药液中添加适量的植物油类、矿物油类或有机硅类等桶混助剂,以改善农药药液性能,促进雾滴沉降、减少飘移损失、提高耐雨水冲刷和抗蒸发性能。严格遵循农药安全间隔期规范化要求,收获前15天停止用药。
强化效果评估实现有效防控
《意见》要求,喷防后应及时跟踪防治效果,对防效不佳的田块分析原因并补防,同时通过千粒重、产量等指标综合评估实施成效,确保技术落地见效。
滨州市农技中心提醒广大农户,要密切关注天气和病虫动态,科学配药,规范操作,确保“一喷三防”技术发挥最大功效,为夏粮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原标题:滨州市印发2025年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指导意见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