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资阳乐至:从“看天吃饭”到“科技种田”——新质生产力重构“春耕图”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罗颖)在川中丘陵的阡陌间,一场静默的农业革命正在发生。当北斗导航的精量播种机在田间划出笔直线条,当植保无人机在麦浪上方编织数字网格,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构。

    生物技术革命:让土地产出“健康附加值”

    近段时间,在四川省乐至县天池街道团店村的富硒小麦试验基地里,一场关于“微量元素经济”的探索正在改写传统种植逻辑。农技人员手持电动喷雾器,为麦苗喷洒富含硒元素的叶面肥。

    “这些麦苗吃的是我们为它们定制的‘营养餐’。”乐至县浸水湾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洪兵向记者介绍,与传统种植方式不同,通过电动喷雾器对叶面进行补硒,有效提高了硒元素的吸收率,可以进一步提升小麦的品质。

    课题组指导农户喷洒富硒叶面肥 张凤莉 摄

    据悉,富硒小麦试验基地是乐至县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举措。

    “今年,基地试种了230亩富硒小麦,通过人工电动喷雾器精准喷洒作业,预计亩产将达到800斤左右,总产量将超过20万斤。”中科延智富硒课题组组长陈瑕介绍,富硒作物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补硒提升作物的营养价值,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目前,课题组已在乐至县成功培育了富硒玉米、大豆、五月脆李子和肉兔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矩阵。

    “我们不仅要把硒含量提上去,更要让农民的粮袋子、钱袋子鼓起来。”陈瑕表示,试验田去年试种的富硒玉米硒含量高达0.88mg/kg,远超普通玉米。

    正在麦田里劳作的村民杨大姐说:“以前种粮看天,现在种粮看技术。有了科技的支持,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智能装备集群:重构农业生产函数

    近日,在劳动镇七门村的玉米种植基地,两台搭载北斗导航的播种机正在演绎“厘米级农业”的精准。

    玉米精量播种机正沿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划出的笔直轨迹缓缓前行。随着机械臂有节奏地上下摆动,一粒粒玉米种子被精准嵌入湿润的土壤里。

    记者看到,在精量播种机驾驶室里,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播种数据,农机操作手郭忠勇轻拨方向盘,这台重1.5吨的“铁牛”就自动保持直线行驶,误差不超过2厘米。

    播种作业现场 谢义 摄

    “相比传统的人工种植方式,效率提高了15-20倍。”郭忠勇告诉记者,播种机能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工序,每天能完成30亩左右。

    “我们今年计划种植玉米100亩,通过社会化服务的方式进行种植,预计两天内就能播种完成。”四川确良种业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周作义表示,“采取玉豆套种模式,到6月的时候再种大豆,实现一地双收,提高土地利用率。”

    “我们村种植地平均坡度有15度,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干活轻松多了。”七门村村民表示。

    数字农业生态:培育新型生产要素

    近日,在大佛镇骑龙店村的无人机“飞防”作业现场,呈现着现代农业的数字化图景。技术人员正操控着无人机在麦田上低空飞行,将防治药液均匀喷洒在小麦上,仅需十几分钟,就完成数亩麦田施药。

    “无人机‘飞防’喷洒均匀,效果好且效率高,1100亩麦田最多两天就可以完成一次植保。”乐至县大佛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镇小麦种植面积一共2704亩,无人机‘飞防’作业正有序进行。”

    无人机“飞防”护航小麦丰产 孙小红 摄

    近年来,乐至在“精细耕种”模式上下功夫,大力推广普及现代化科技种植管理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仅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更让种粮人尝到“智慧种地”的甜头,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进一步引导农户利用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加快农业新机械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助力农业增产增收。”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帅乡大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着春耕图景。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