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智共融 激活核心“驱动力”——兰州石化对标世界一流建设智能化工厂调查

    在人们的印象里,智能化工厂是什么模样?

    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可远程操控机器人?无人驾驶机车?无人机高空巡检……

    在兰州石化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展示出了国家级示范工程智能化的另外一面——

    2亿多海量数据入“湖”,让机、泵、塔、管线“万物”互联!

    一分钟近3万条数据处理,洞悉生产过程中每一处微小的“需求”!

    一毫秒数千条监控数据,捕捉温度、压力、人员状态等每一个细节指标!

    ……

    榆林公司厂区一角(兰州石化公司供图)

    大数据,正以惊人的速度,触达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榆林公司)的每一个角落,为工厂重构数智底层逻辑,改变着企业的运作模式。

    数据被赋予灵魂,宛如灵动的魔法,在机与机、人与机、人与人间流动,成为更科学的战略决策、更精准的生产指令、更超前的预判能力、更优化的人力价值,全面激活装置的运行潜能——

    去年8月份大检修以来,榆林公司预知维修提升至80%,乙烯、高密度聚乙烯、全密度聚乙烯装置始终保持高负荷长周期运行,月产量不断创新高,乙烯产量同比提高19.71%;技经指标屡被刷新,乙烯装置综合能耗同比降低13.77%,乙烯收率从2021年的76.2%提升至今年2月78.01%的最好水平,达行业领先水平,各装置运行创投产以来最佳水平。

    从“数”到“智”迸发出的跃动生命力,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数据驱动、智慧赋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未来模式。

    布局:站在风口 向“高”而攀

    “数据基础好、精准度高,应用效果佳。”3月份,国家应急管理部的一位专家这样评价。

    无独有偶,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分公司总经理张敏及一些系统开发人员也不约而同地认为:榆林公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国内乃至国际智能化工厂中位列“第一梯队”。

    “头部”的优势从哪儿来?

    让时间退回到2018年。当年9月,榆林公司智能化工厂随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同步规划设计。彼时,智能化工厂概念尚未成熟,建设投资8000余万元,算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然而随着项目紧锣密鼓地建设,世界格局也发生着快速而深刻的变化,网络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竞争的一个主战场。2020年,数字化转型成为国家网络强国战略具体要求,数据被列为新型生产要素。同年,集团公司也敏锐地洞见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趋势,提出“十四五”数字化转型要求,制定数字化转型试点方案。

    2021年3月,兰州石化以深厚的信息化建设“底蕴”,被列为集团公司首批重点示范实施单位,开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试点建设,并在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重点实施。

    这是时代造就的“时”与“势”。庆幸的是,榆林公司敏锐地抓住了这波“风口”。

    高起点定位,顺势而为。借鉴中国石化镇海炼化、中国石油长庆石化等兄弟单位先行一步的经验,梳理生产、机动、安环、电仪等各部门需求,变更完善智能化工厂基础设计,将45个子项整合拓展到58项,投资追加至近2亿元。

    高标准建设,乘势而上。利用新建装置的有利条件,建设包括先进报警管理系统、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智能电网管理系统、智能仪表管理系统、企业云平台、炼化知识图谱、三维数字化工厂及数字孪生、5G专网等在内的系统及平台。305台关键设备安装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安装有线加速度传感器1096个,温度传感器120个、边缘计算设备111台,全面实现了生产、设备、安全、环保各专业动静态数据的全量化采集,为后续数据处理及驱动专业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步一个脚印,实干见证了一个智能化工厂的蓬勃生长。

    2021年3月,IPC、MES2.0+等生产相关系统与项目开工同步投用;2022年6月,系统整体具备正式上线条件,并通过炼化和新材料分公司专家评审,榆林公司智能化工厂完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华丽“亮相”,在行业内成为第一个、也是国内少有的全工厂、全要素智能化工厂,整体技术架构先进,可扩展性强,尤其三维数字化孪生集成动静态数据,更成为智能化工厂应用门户,为石化企业智能化工厂建设提供了典型范例。

    进阶:盘活数据 向“新”而进

    “没有数据的流动,智能化就如同无源之水。如果说,数据被视为榆林公司智能化工厂的智慧基因,那么让数据创造价值,就是智能化发展的潜能赛道!”兰州石化副总经理谢恒表示。

    然而数据“变现”的路上,也存在两大公认的难点:一是数据怎么用,二是数据谁来用。

    榆林公司从管理经营、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不同层面、不同需求出发,持续改进、完善和提升模块功能,使系统建立与使用适配度更高,真正解决生产运行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基于大数据平台和数据治理,着力建设一体化运营平台,形成数据标准化运用,让数据真正流动起来。同时,加强前瞻性思考,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推动数字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数据”不断渗透到生产运行的方方面面,撬动“智变”杠杆,转化成有形的“资产”。

    ——数据融合协同、一屏管控,工艺参数快速响应、精准调控,生产更加优化。装置平稳率100%,自控投用率99.6%以上,带动着技经指标、产品产量及创效能力的进一步优化提升。

    ——能源管控系统实现全厂能耗实时可视化监控,目标优化算法自动生成边际节能成本优化方案,装置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7千克标准煤/吨,每年可节能1.25万吨标煤。

    ——305台关键设备部件振动参数毫秒级同步,预知维修提升至80%;7181台智能仪表秒级数据采集,平均5分钟完成1次全量巡检;智能电网系统故障预警时效提升至15分钟以内,装置长周期有效保障。

    ——安全环保智能联控体系实现1875个监测参数实时监控,移动作业智能监管系统实现8类风险行为毫秒级识别,数字化员工系统为现场人员操作和作业管控提供保障,全面确保生产装置和人员本质安全。

    变化,还发生在身边,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工作模式与重心。

    “生产优化的结果当天能得到反馈,好不好一目了然!”

    “从繁杂的设备日常重复性工作中脱身,可以考虑技术攻关这些事儿了!”

    “之前,高密度装置反应釜搅拌轴发生故障,就是被动设备智能监测与故障预警系统提前预判到的,避免了非计划停车,保住了效益。”

    “装置波动小,我们的操作难度和频率也减轻了!”

    ……

    当效果呈现说服力,人员的思维藩篱也被打破!

    “原来系统掉线鲜有人知道,现在偶尔数据无法传输,半夜都能把我的电话打爆!也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找到我,提出场景改善需求。”榆林公司规划与信息化高级工程师翟德宏的迅速“走红”,也许最能说明问题!

    榆林公司的每一个人,都在和这个智能化的工厂一起成长,从抵触用到不会用,再到主动用要求用,数智化深度应用场景愈发多元,展现出的效果也日益显著,有力驱动公司在智能时代稳步前行、迈向新高度。

    嬗变:突破界限 向“智”而跃

    春潮涌动,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仍澎湃向前,如同榆林公司在数智化转型长征路上坚定的步伐!

    3月11日至12日,榆林公司与昆仑数智兰州分公司开展技术交流,围绕协同化、智能化应用水平,以及数字化转型中生产经营、计划调度、生产监控、工艺技术、设备管理、安全管控、化工销售等领域场景及数据的深化应用展开探讨。

    思维火花的碰撞,往往是灵感的源泉,也是攀登的起点!

    从信息化帮助企业规范管理流程,到数字化以数据提升企业运营和决策效率,再到智能化实现以需求为驱动的智慧决策,这一进阶,榆林公司一刻不曾懈怠,求索依然!

    围绕“数智中国石油”的目标,榆林公司充分分析自身优势——有效精准的基础数据资源支撑,以及深化数据应用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通过加强数据、算法、算力的一体化统筹,不断挖掘数据的应用场景,寻找突破数据边界的可能性。

    他们针对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拓展提升智能化工厂现有功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优势。

    他们持续研究开发智能化应用,优化完善智能化工厂生态圈,打造数智赋能体系,助力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

    他们发挥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支撑作用,推动工厂决策模式向扁平化、微服务、实时性、闭环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式深化。

    他们紧跟AI的时代步伐,构建“AI+乙烷制乙烯”新业态,以数据驱动AI成长,AI优化数据价值,“培育”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装置专家,助力科学决策、运力水平提升。

    还包括员工“听不到机器的轰隆声,看不到操作人员忙碌的工作,聪明的工厂已经能自己干活了”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许将在不远的明天得以实现。

    道险且阻。但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创造什么样的未来。未来什么样?谁都不知道,唯一肯定的是,现在的每一个积累,都富有深意。

    榆林公司正是如此,在通向未来的路上稳扎稳打、不断加快,人智融合、协同发力,持续创造数智化转型的新“可能”,书写出更多的答案!(徐雪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