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犁”出一片“新”沃土——从农业新质生产力看天津“耕新图”

    智能加工车间里,废弃秸秆化作牛羊的"压缩饼干";无人机掠过处,数字网格织就千里沃野的"生态经络"。在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新质生产力"写入国家战略的春潮中,渤海湾畔正以科技为"犁",耕出一片"新"质沃土。

    春潮涌"新"波秸秆再生"金"

    四月春风拂过渤海湾,宁河区农鑫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训教室里,20 余位种植户围坐在一台银色机械设备旁热烈讨论。一场"绿色革命"正在悄然上演,为即将到来的夏秋水稻丰收秸秆再利用做准备。

    "这台自动裹包机就像‘秸秆压缩器’,能把松散的水稻秸秆压实、裹膜,变成高营养的饲料包。"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机部副部长马超一边演示操作,一边向种植户们解释,"过去烧秸秆污染环境,卖干草又怕霉变,现在车间里走一遭,废料变‘金条’。通过这套新技术,大家每亩能多赚 100 多元。"

    不远处的全自动化智能秸秆加工厂,宁河区农鑫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丙亮掀开包装袋一角,浓郁的乳酸香扑面而来,"您看这发酵后的秸秆,纤维结构完全打开,蛋白质含量比传统处理提高 15%。粗硬的秸秆经过‘魔法’加工,就成了牛羊的‘压缩饼干’!"

    "太神奇了!秸秆段经过发酵菌剂均匀喷洒后,再用全自动固定式裹包机进行拉伸膜裹包,就能变成高质量的饲料。"一位种植户边听边点头,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

    "生态包袱"摇身一变,成为"绿色财富"。随着我市小站稻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如何破解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效的双重课题?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机部技术人员联合奶牛产业体系粗饲料岗专家与宁河区农鑫达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试验示范项目,创新推广"高效捡拾切碎—田间转运—固定式高质量裹包加工—饲料化利用"全链条模式,为水稻秸秆高值化利用开辟"新赛道"。

    "目前,技术团队正为今秋秸秆季调试新型捡拾切碎机和全自动固定式裹包机,预计每小时能产出近 50 包饲料,每包重量可达 800 公斤左右。"张丙亮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秸秆订单已排到 2025 年秋季,其中不乏北京、河北等地的乳品企业。天津搭建的绿色循环"新"模式,让京津冀农牧协同发展有了更加紧密的实体纽带。

    "云端绣花针"织就新图景

    上午 9 时,宁河区大北涧沽镇的麦田还沾着露水,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农村人居环境促进部的技术专员袁佳明早已到达现场。巡查中他发现,沟渠旁几处散落的白色塑料膜格外醒目。"东南角方向,垃圾体积约 0.8 立方米!"他随手一拍,然后轻点"环境整治"小程序的任务栏,实时画面即刻上传"云端"。

    "这可比当年先进多了!"袁佳明掏出一摞泛黄的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以前的"笨办法":手绘污染点位图、纸质台账登记、对讲机远程呼叫……"过去巡村查污全靠脚底板不说,还要用尺子量、用笔记,那时候做梦都想有个‘千里眼’。"袁佳明感慨道。如今,这些曾经令人头疼的场景早已被取而代之。

    "去年,我们与天津市测绘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航拍卫星定位平台,并推出了‘环境整治’应用小程序和 PC 端。只需轻轻一点,就能实现自动定位、远程一键上传派发、大数据采集等功能,将原本需要 7 天才能完成的工作流程优化到了实时反馈监控。"农村人居环境促进部部长胡颖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他们的工作"小法宝",只见屏幕上,垃圾的点位、种类、数量等信息一目了然。

    小程序里上演着"乡村变形记","云端绣花针"织出乡村幸福景。谈起治污触"新"之路,胡颖打开了话匣子:"其实,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开始‘试水’新技术、新设备。2021 年,我们引入‘外脑’,与专业机构合作,每年进行一次航拍 + 无人机全覆盖巡检作业,并通过 AI 算法建立了影像资源数字智慧库。目前,我们已经培养了 10 名无人机职业飞手。"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无人机的飞行稳定性、点位识别的精准性、小程序的易用性等问题都困扰着我们。"胡颖回忆道,"但是我们没有放弃,而是不断与合作伙伴沟通、交流,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壁垒。"

    胡颖给记者算起"生态账":4 年的技术迭代,让环境整治时效由每月的定期整治提升到实时反馈清理,精准识别度提高至 90%,问题处理率达到 100%。更让她自豪的是"意外收获"——航拍技术与无人机采集的高清影像成了乡村规划师的"素材库",河道整治数据"反哺"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小程序里的记录都成了"美丽乡村"的参考坐标。

    农机与算法共舞催生"智造粮仓",乡村治理与数字孪生碰撞孕育"生态芯片",传统农耕文明正在津沽大地上迸发出向"新"而生的强大势能。

    "今年,我们将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重点任务,深入开展优势品种育种攻关,加快建成全国智能农业研发创新中心和无人农场示范基地。京津冀三地还将围绕育种创新、盐碱地治理等领域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打通先进品种技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科技创新效益。"市农业农村委负责人表示。(记者 李杨)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