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第17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期间,非洲游客在湄潭中国茶海景区体验采茶乐趣,感受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涛 摄
春日的遵义湄潭,60万亩茶园绿浪翻涌,弥漫的茶香令人心旷神怡。这座以湄潭翠芽、遵义红等品牌名扬四海的“茶乡”,正悄然经历变革——从卖原料到卖品牌到引领潮流,传统茶园变身“新茶饮实验室”,湄潭以工业思维重塑农业基因,推动茶产业实现从“农产品加工”向“消费品制造”的跨越。
过去,湄潭茶产业虽具规模优势,但产业链条单一,单纯依赖卖茶叶,利润与茶农增收空间受限,产业抗风险能力薄弱。与此同时,新消费浪潮兴起,奶茶店前的长队与茶园里受冷落的夏秋茶形成鲜明反差。
面对困境,湄潭将目光转向工业思维,决心构建现代化茶产业体系。2023年,湄潭县在第15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上提出创建“全国新茶饮集聚区”,为产业发展指明新方向。2024年,随着珠海·遵义共建“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战略启动,以及全国新茶饮供应链联盟(筹)的成立,湄潭以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核心,开启从种植端到消费端的全链条重塑。
“工业思维的本质,是将茶叶从农产品转变为标准化商品。”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杨冬向记者表示。
在这场变革中,逅唐茶业成为典型范例。2018年,该企业进驻湄潭县马山镇,建立鲜叶初加工厂;2021年,又投资建设精制与包装生产线,形成“茶园—初加工—精制—拼配—包装”的完整产业链条,并与全国5万家奶茶店达成订单合作,消费者每喝到10杯奶茶,就有一杯的茶底源自逅唐茶业。
该公司生产的“柚见清江绿”,将湄潭毛峰与该县石莲镇柚子花相结合,通过改良创新传统窨制工艺,拼配成柚子花茶,橙香与茶韵交融,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这一融合创新,让石莲镇1.5万亩柚子实现从单纯卖果到果花同售,助力4个种柚村增收。其中,仅黄莲坝村就售花2.5万公斤,增收20万元。
湄江街道金花村也切实见证了工业思维对茶农增收的推动作用。金花村的200亩标准化村集体茶园,引入现代化茶园管理技术,采用25公分标准化开沟施肥技术,使肥料直达茶树根部,显著提高吸收率。运用无人机飞防和智能监测系统,不仅大幅降低茶园管护成本,还保障了茶叶品质。
正常采收春茶后,夏秋茶通过机械采收,一年四次采割,每亩茶园纯利润从1000多元提升至3000多元。村集体茶园年利润从20万元跃升至7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2000亩茶园转型升级。“传统茶园也能产出3倍效益,成为新茶饮赛道坚实的原料支撑。”金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总经理刘建顺笑着向记者算起这笔账。
在湄江河畔另一侧,黔觅春山茶馆以创新姿态融入新茶饮与新生活融合发展的新赛道,开辟茶旅一体新业态。茶馆将“一茶三喝”打造成爆款体验:同一款湄潭翠芽,可品纯茶的清洌、奶盖的绵密、果茶的缤纷;用餐时,餐前翠芽开胃、餐中黑茶解腻、餐后红茶暖胃的三道茶礼,让茶文化与饮食场景深度融合。
创新不仅体现在茶饮方面,还延伸至生活方式。茶馆负责人谭选霞介绍,今年茶博会期间,茶馆的茶主题民宿即将开业,房间内配置绿茶枕、茶香洗护用品,通过饮茶指南构建24小时茶生活场景:清晨催芽茶提神醒脑,午后老白茶静心宁神,夜间黑茶助眠安神……
品茶饮、食茶餐、住茶宿、购茶礼,以“茶元素”渗透消费全场景,客人离店时带走的不仅是湄潭翠芽的余韵,更是一份可触摸的茶乡记忆。
从茶企到茶园再到茶馆的创新探索,是湄潭新茶饮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杨冬介绍,2023年,湄潭县新茶饮年产值不到1.5亿元,2024年升至4.5亿元,已有11家传统茶企转型为新茶饮原料供应企业,展现出强劲增长态势。
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这一优势,湄潭县积极引进头部企业。去年底,全国头部新茶饮供应链企业帮利茶业的精制加工产业园落户湄潭。据悉,该项目将于今年6月30日前动工建设。随着项目推进与投产,湄潭新茶饮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湄潭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在茶产业领域深耕细作,通过不断推陈出新,全方位挖掘茶的价值,推动新茶饮产业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诚 程佩佩 吴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