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张守营
站在日照巨峰镇的茶园里,眼前的景象与印象中的传统茶乡截然不同:无人机掠过青翠的茶垄喷洒生物制剂,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着土壤温湿度,标准化生产线上的抹茶研磨机轰鸣作响……这片因“南茶北引”而生的年轻茶区,正以生态为底色、科技为引擎,书写着“后发先至”的产业突围故事。
面对传统茶区亩产低、产业链短的短板,日照选择以技术破局。在这里的一家育苗基地,一项“多根无性扦插技术”将茶树育苗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38天,根系量激增60倍,甚至实现“北茶南返”——龙井43等品种经驯化后返销浙江,颠覆了南北茶种的固有边界。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链的“立体延伸”:投资1.2亿元的抹茶项目引入日本尖端设备,将绿茶深加工为每公斤600元的高附加值产品;茶文旅融合催生出获国际设计大奖的“守望者茶馆”,让茶园变身为艺术打卡地与研学基地。这些尝试,正是对传统茶产业“重原料轻加工、有历史缺体验”痛点的精准回应。
在燕子窠生态茶园,油菜与大豆的套种不仅替代了30%的化肥,更引来益虫形成生态防虫网,这正是福建武夷山“茶科技”的经典案例。而日照的生态实践更进一步:全域推广绿色防控,示范区化学农药“清零”,有机肥覆盖率超90%,很多茶园凭借多国有机认证,将春茶卖出每斤上万元的高价。
传统茶区的困境,或许就是新兴产区的机会。没有历史包袱的日照,敢于用物联网重构生产流程,用联合社打破小散格局,用生态认证打开国际市场。当传统产茶大省仍在为整合区域品牌争论时,日照已借力中茶集团打造“中茶·日照绿”联名产品,2024年销售额预计突破500万元。这种“生态打底、科技赋能、品牌聚合”的路径,或许正是传统产业突围的“最优解”。
在这里,“江北绿茶第一小镇”——巨峰,生态与科技不是选择题,而是茶香远扬的一对翅膀——前者守护着产业的根基,后者托举起未来的想象。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