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春耕“进行曲”,浙江宁波余姚市作为“浙东粮仓”,立足产粮大县使命担当,通过种业振兴、数智融合、人才培育等创新实践,在姚江大地擘画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瑰丽画卷。
大型拖拉机在翻耕农田。
种质资源筑牢农业“中国芯”
这几天,在位于泗门镇的市恒青农场的澳洲淡水龙虾苗种繁育基地,农场负责人张义青正在察看苗种繁育情况。据张义青介绍,2024年基地孵化了45万尾小苗,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了苗种服务。在其承包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里,工人们正熟练地收捕小龙虾,现场一派丰收的景象。
“这几天小龙虾开始收捕,产量要比去年高。这种稻虾轮作模式不仅实现了‘一田双收’,还通过生态循环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张义青说,无人机投喂饲料等方式的运用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去年,她承包的300多亩稻渔综合种养田实现产值近200万元,今年打算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约300亩。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余姚市以种质资源保护为核心、以品种创新为驱动、以模式推广为支撑,积极构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三步走”战略,实现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截至目前,余姚已成功完成黑晶杨梅、余姚黄芽菜等10个本地传统品种延续性种植,宁波市明凤渔业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为第二批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为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树立了标杆。
在做好本地种质资源保护的同时,余姚还积极推进品种引进试验,选取高产优质品种。同时,不断深化与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依托东岗山林药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种植研究,围绕本地濒临灭绝中药材千层塔进行引种驯化,并成功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2份。实施宁波市鱼类产业技术团队项目,成功培育苗种34.63万尾。2024年,全市共引种试验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品种198个(次)、经济作物品种26个(次)。
如今,余姚已形成了高效种植规程和县级技术规范,为农户提供种植样板,实现本地品种经济效益提升。截至目前,该市已初步形成梁弄红樱桃等本地品种高效种植规程10套、千层塔种苗繁育县级技术规范1套。
育秧中心内机械臂在叠放秧盘。
科技焕新让数智农业放光彩
近年来,余姚市以“数字化种养主体、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农业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培养出了一批数字农业主体,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024年,全市新认定省级未来农场1家,省级、宁波级数字农业工厂3家,宁波级数字化种养基地4家。
走进市乡下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养鸭基地,映入眼帘的是环境舒适、科技感十足的养殖场景。养殖场负责人介绍,工作人员只需轻点手机,就能远程调控鸭舍环境,确保鸭子们在最适宜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该养鸭基地是余姚市数字化种养主体的一个缩影,不仅减少了人工作业成本,还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如果说数字化种养主体是数智农业的“基础单元”,那么数字农业工厂则是其“升级版”。在梁弄半农云耕数字农业工厂里,绿油油的蔬菜在立体栽培架上茁壮成长。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环境变化,工作人员通过工厂内的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调整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进行精准施肥、浇水,确保蔬菜在最佳环境中生长。
植保无人机施肥。
在阳明街道芝山村,种粮大户杜祖善正操控植保无人机进行小麦赤霉病的飞防作业。“有了这些先进的农机设备,种地轻松,产量也提高了,我今年打算多种100余亩早稻。”
如今,余姚市不少农户已将无人机作业从植保向播种、施肥等农业生产环节延伸,并开展水产养殖空中投喂、精品水果运送下山等多领域应用,大幅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2024年,全市采用无人机播种、施肥17万亩,小龙虾饲料投喂超600亩,水稻植保机械化水平达95%。
“机器换人”是余姚市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步。近年来,余姚市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如,今年,对重点推广的青毛豆收获机、纯电动耕作机械等新型农机具在宁波市财政定额补贴的基础上,余姚市级财政实行累加补贴。同时,还有新型农业机械补贴等。
4500余名“新农人”深耕沃野
在兰江街道凤亭村百亩稻田上空,植保无人机正进行精准施肥作业。“90后”新农人徐增蔚熟练操作着无人机终端:“我们从水稻种植收割到存储加工,全程实现了机械化,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人才是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动能,近年来,余姚市始终将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置于重要位置,系统实施现代“新农人”专项培育行动,已累计开展农民培训179场次,培育省市级“头雁”人才54名、乡村“十路”人才4175人。
像徐增蔚这样的“新农人”,余姚市共有4500多人,他们耕耘在乡村振兴一线,逐梦广阔农村,涌现出“四明山耕王文艳”“玥玡湾毛柯翔”“四明虹杨梅酒祝欢”等一批出色的农业致富“带头人”。
泗门镇农业农村办的杨伟斌从基层农技人员干起,在20余年里,他用实际行动将科学理论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引进推广榨菜新品种、新技术20余项。主持或参与实施中央财政重大推广项目4个、科研推广项目11个,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1000多次,受益农户2万多人(次),助农增收6000多万元。
红芯植物工厂内工人在采摘番茄。
据介绍,2025年余姚市将重点建设13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实施青年乡创项目、招引乡村运营师(团队)等,吸引青年人才携文化创意、数字科技、跨界电商等新质生产力要素返乡创业,为传统农业注入澎湃动能。(俞丽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