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熙熙攘攘的鬧市區,一片車水馬龍中,一面厚重的古牆巍然屹立,其上鐫刻的“萬仞宮牆”4個遒勁大字,昭示著它源於文廟古建筑遺跡。而古牆內側,就是四川省資陽市公安局雁江區分局資溪派出所。
資溪派出所,原名大北街派出所,始建於1950年,2015年遷址於此,2020年10月23日更名為資溪派出所。算上“前世今生”,資溪派出所已有74年的建所歷史。
這樣的一個老派出所,如何煥發新生?
警情研判有“黑科技”
2024年11月20日,和平路某面館業主轉身招呼顧客時,放在餐桌上的手機不翼而飛,嫌疑人僅留下一個模糊背影。
2024年12月28日,有報警人稱其將一部手機放在黑色小包內並挂在萇弘廣場樹技上,一陌生男子趁她跳舞不備,順手盜走了該手機。由於處於監控死角,無法提供有價值的線索,此案一時難以偵破。
2025年1月14日,某小區一副食店業主在回屋取東西時,其放在店內桌上充電的一部手機被盜。
……
幾個月前,資陽市雁江主城區發生多起手機盜竊違法犯罪活動。由於案發地均處於監控盲區,嫌疑人都是一偷即走,隨機作案,而且出手時間不超過3秒,店內監控僅留下2個模糊的背影。受制於傳統偵查手段,這些影響群眾安全感的案件一時間成了“無頭案”。
連續的同類警情,觸發了資陽市公安局“智慧派出所”平台的警情研判“閾值”。
資溪派出所綜合指揮室運用資陽市公安局“智慧派出所”平台開展警情研判。資陽市公安局雁江區分局供圖
資溪派出所綜合指揮室民警吳小涵介紹,他們通過警情研判AI模型,將近期發生在城區的17條同類案件的零碎線索和與之直接關聯的大量“公安天網”“小天網”視頻關聯整合,“經過梳理,上述手機盜竊案高度符合同一人作案特征”。
吳小涵說,並案偵查報告被第一時間推送到派出所案件辦理隊每一名民警的案頭。統計結果顯示,在3個案發時段反復出現在3個案發地的“巧遇”人員共153名。
結合民警研判出的“嫌疑人核心作案時間不到3秒,手法嫻熟,很可能有盜竊前科”“作案時間無明顯規律,作案半徑4.3公裡,城區內流動作案”等特征,“智慧派出所”平台排除了152名嫌疑人員的作案可能。通過“視頻監控+大數據+行為篩查”,不僅鎖定了3起現案的犯罪嫌疑人就是有盜竊前科的徐某,而且發現了他近期實施的5起其他積案。
身份鎖定后,派出所組織抓捕,卻面臨犯罪嫌疑人徐某長期流浪於出租屋、橋洞、荒郊住宿,行蹤不定的困境。為實現精准抓捕,綜合指揮室研判出徐某最近的生活軌跡大多在城東幾個居民小區、城南某茶樓、麻將館等地,立即指令案件辦理隊民警趕赴相關區域附近搜尋,最后在一家茶樓內將徐某抓獲,並在其家中找到被盜的多部手機。
該案件是資陽市公安局“智慧派出所”平台應運於實戰的一個試點。
為什麼資溪派出所會被選為試點單位?該派出所綜合指揮室主任李冬梅道出了其中緣由——當前,資溪派出所轄區面積4平方公裡,實有人口接近7萬人、小區200多個、商業店鋪4000余家,既有人潮涌動的現代化商業綜合體,又有煙火氣十足的老街區,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對轄區公安工作高質量發展及警務工作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派出所屬於老城區裡的老派出所,日常需要處理的警情數量不小,而現有民輔警僅50名,警力明顯不足。所以,亟需科技賦能,改變傳統工作模式,讓費時費力的工作變得更省心、更有效率,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李冬梅說,“智慧派出所”平台就像是一個聰明的大腦,可以將各種警情數據進行匯總、分類、分析乃至發出預警,讓民警更快、更好地掌握轄區情況和研判推進案件偵破。
守護“一老一小”有新方法
資溪派出所轄區人口密度大,“一老一小”多。針對這一情況,資陽市公安局新組建的“兩個戰隊”成員特地在“智慧派出所”平台上增加了特色模塊——該模塊支持可視化展示、動態防控,在技術端減輕了基層民警的工作壓力。
隨著警情研判、警力調度等系列AI模型部署入駐,派出所指揮調度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資陽市公安局雁江區分局供圖
“兩個戰隊”分別是大數據研發創新戰隊、大數據實戰應用戰隊,於今年3月18日組建。據大數據研發創新戰隊負責人、資陽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民警劉鑫磊介紹,大數據研發創新戰隊主要負責創新研發,結合公安內部手段和互聯網前沿技術解決當下基層民警工作中遇到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提高工作效率,為基層賦能減負﹔大數據實戰應用戰隊主要負責警種實戰需求,統籌協調市縣兩級各部門對案件進行偵辦。
“目的就在於統籌牽引各地各部門跨部門、跨層級開展工作,加強各個警種的聯動,構建‘警種+區縣+戰隊情指行一體化’工作格局,加快形成資陽公安新質戰斗力。”劉鑫磊說。
用案例說話。就在今年4月7日,資陽市民左女士(化名)焦急前往資溪派出所求助,稱其兒子小明(化名)因不滿手機被沒收,留下遺書后離家出走。左女士擔心孩子會有極端行為,懇請警方協助搜尋。接警后,資溪派出所立即啟動應急機制,將警情同步至綜合指揮室。
綜合指揮室民警通過“智慧派出所”平台特色模塊,迅速調取轄區“天網”監控,結合人臉識別、軌跡追蹤等技術鎖定小明行動方向,並通過大數據分析其可能出現的熱點區域。指揮員同步將研判結果推送至街面巡邏警力,形成“空中監控+地面排查”的立體搜救網絡。經多部門聯動,民警最終在一處公園角落發現情緒低落的小明,全程用時不足2小時。
“比我預想的真得要快很多。如果我們自己找,很難這麼快找到。”左女士回憶,他們找到孩子后回到派出所已是深夜,民警隨即對小明進行了心理疏導,“溝通了有1個多小時,之后,我兒子還主動來找我聊天,把心結打開了。”
除了依托“天網”智能監控系統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借助無人機高空偵查與熱成像技術,也是科技賦能警情研判、案件偵破的重要一環。
2月16日下午,市民李女士(化名)慌慌張張地跑進資溪派出所報警,稱其父親李大爺(化名)獨自在家時突然失聯。民警趕赴現場發現,老人居住的房屋門窗完好、門鎖無撬動痕跡,老人手機、鑰匙等物品仍留在屋內,小區居民均未見到其外出。
隨后,民警到該小區門衛室了解情況,門衛反映沒有看到李大爺走出去,但不排除在他洗衣做飯時走出去了。為了徹底排除老人走出小區的可能性,民警查看了小區內27個監控探頭,並沒有看見李大爺走出小區。
“通過警情研判,結合小區群眾反映、報警人提供信息、監控視頻分析,我們推斷老人沒有出小區,但他又不在家中,所以應該在家與小區之間某個角落。”吳小涵說,為了防止意外發生,他們立即把外出尋找的警力全部調回來,對小區內進行第二次拉網式排查。經過2個小時的排查,仍沒有發現李大爺的蹤跡。
鑒於此,派出所啟動“空地一體”應急方案。通過無人機對該小區進行高空航拍,民警發現老人居住的房間窗戶外平台與另一棟樓的外牆約70厘米寬,且有一棵大樹的樹枝擋住了視線,在房屋內無法發現。無人機操作員仔細查看,發現“樹景”畫面中有個紅點(熱成像技術),初步判斷可能有個人,於是將把無人機垂直向下靠近“樹景”,近距離拍攝,傳回了相對清晰的畫面,看清了“人形”所穿的衣物。
資陽雁江警方和廠家針對本地警情實際研發、裝備的水下機器人,目前已廣泛應用於緊急救援、解決群眾求助等場景。資陽市公安局雁江區分局供圖
據家屬反映,畫面中“人形”衣帽特征跟老人失聯時穿著一致。因為“人形”模樣一動不動,民警初步判斷老人應該是被卡在裡面了。民警立刻找來繩索,從另一端套著老人將其拉出,經家屬辨認,這名老人就是失聯的李大爺。當天天氣比較冷,李大爺由於長時間被困,處於失溫狀態,臉色已經紺紫。
“我們趕緊把他送到醫院救治,據醫生講,如果再晚一點,就會危及生命。后來了解到,老人是因記憶力衰退誤入了樓與樓之間的夾層,被困后導致無法呼救。”吳小涵說。
“天上有機、空中有眼、地面有警、現場有圖”,如今,資溪派出所已創新構建出“四有”立體巡防體系,全面織密“人防+物防”防護網,不斷提升警務實戰智能化水平。
身處於喧囂鬧市的“萬仞宮牆”,見証了歷史的滄桑巨變,見証了資陽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也見証著有著70多年歷史的老派出所的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