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焦煤马兰矿:数智技术赋能“零碳矿山”建设

◎本报记者 赵向南  通讯员 张 鹏

    智能巡检机器人沿着预设轨道缓缓前行,360度扫描着四周环境和设备运行状况;智能化采煤机自动调整割煤速度、截割高度和牵引方向,大大提高了采煤效率;无人机盘旋于空中,进行日常地质灾害巡检……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马兰矿(以下简称“马兰矿”)采访时,高科技气息扑面而来。在采煤、掘进、运输、供电、排水等作业环节,智能设备代替了传统人工操作,煤炭生产方式正发生科技变革。

    马兰矿是一座矿龄30多年的老矿井,也是山西省首批通过验收的中级智能化矿山。“智慧化建设让马兰矿向‘新’向‘绿’,不仅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提升了安全生产能力。科技已成为煤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马兰矿机电副矿长王晓东说。

    装上矿井“智慧大脑”

    走进马兰矿的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一面巨幅显示屏引人注目。屏上实时展示着矿井内的各个生产环节,井下视频实时回传,海量数据时刻更新。只见工作人员轻点按钮,就能操作采煤机、液压支架等各种设备。王晓东介绍,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是马兰矿安全生产数字化经营管控平台的核心。它如同矿井的“智慧大脑”,实时监控并调度每一个生产环节,确保安全高效生产。

    科技为翼,创新为魂。近年来,马兰矿拥抱高科技,以物联网整合、互联网传输、数字化集成、可视化保障、程序化操作为核心目标,全力推进智慧矿山建设,在井上井下多个场所实现了无人值守。

    智能化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煤矿生产方式。马兰矿机电副总工程师王育江举例说,在煤矿井下掘进面工作的双悬臂式掘锚一体机加装智能化系统后,具备了远程遥控、掘进状态位姿监测、巷道环境监测等多种智能化功能,让矿井生产更安全高效。据统计,智能化建设让马兰矿减少了大量人力,但生产效率提升了30%以上。智能设备承担了越来越多体力活,矿工们则更多地从事监控、维护和管理等脑力工作。

    探索“绿电+生态”模式

    漫步在马兰矿岚岫公园,不见一丝煤尘。很难想象这里是煤矿,曾经还是矸石山。“这是马兰矿向‘绿’而行的缩影。”马兰矿工会主席王兴亚说,在推进智慧矿山建设的同时,马兰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打造“零碳矿山”。

    马兰矿出台了“零碳矿山”创建工作推进方案,提出从机电设备节能改造、瓦斯综合利用、矿山“绿电+生态”模式探索、智能化矿井建设、碳排放管理创新等方面布局,全面推动绿色开采。

    将高耗能的电机设备更新为高效永磁电机产品,使能耗降低至原来的一半;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提纯并压缩瓦斯,使其成为清洁能源供周边地区使用……王兴亚说,马兰矿通过引入更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和系统,实现了对矿井内各个环节的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能耗和碳排放。

    搭建职工成长平台

    “智慧矿山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矿工。”王兴亚说,“在马兰矿,矿工学技术、适应智能化,成为一种自觉和追求。”

    从2002年起,马兰矿每年举办一届职工技能大赛。自举办以来,大赛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参赛工种逐年增加,近年又新增了综采智能化集控工、综采智能化巡检工等适应智能化煤矿建设的工种。

    “我们聚焦‘持证上岗’与技能大赛结合,以赛促学,以学促干。”马兰矿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薛秀丽说,技能大赛已成为产业工人提升素质、提高技能、成长成才的一大平台。

    为了提升矿工综合素质,马兰矿还举办各类安全知识培训、多轮次全覆盖的专项培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等活动;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智能煤矿创新工作室,为职工提供展示创新才能的平台……据统计,目前该矿创新工作室申报国家专利项目31个,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五小”创新成果400多项;马兰矿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市级、省级技能竞赛中获奖的优秀人才,346人在各类竞赛中被评为“技术状元”“技术标兵”“技术能手”。

    “我们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继续推进‘5G+智慧矿山’建设,使生产环境更安全、生产效率更高,努力实现‘零碳矿山’的愿景。”王兴亚表示。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