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在濟寧能源集團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船體搭載平臺對新能源船舶進行組裝作業(無人機照片)。目前,其新能源船舶訂單已排滿全年。
山東省濟寧市依託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優勢和內河航運全産業鏈系統優勢,由濟寧能源集團聯合中集集團、寧德時代、武漢理工大學等著力發展內河新能源船舶裝備産業。新能源船舶採用液化天然氣或儲能電池作為動力,與採用柴油機的常規船舶相比,新能源船舶污染物排放量、碳排放量分別降低90%和20%以上。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2月16日,在濟寧能源集團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新能源船舶在進行舾裝作業(無人機照片)。
山東省濟寧市依託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優勢和內河航運全産業鏈系統優勢,由濟寧能源集團聯合中集集團、寧德時代、武漢理工大學等著力發展內河新能源船舶裝備産業。新能源船舶採用液化天然氣或儲能電池作為動力,與採用柴油機的常規船舶相比,新能源船舶污染物排放量、碳排放量分別降低90%和20%以上。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2月16日,在濟寧能源集團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新能源船舶在進行舾裝作業(無人機照片)。
山東省濟寧市依託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優勢和內河航運全産業鏈系統優勢,由濟寧能源集團聯合中集集團、寧德時代、武漢理工大學等著力發展內河新能源船舶裝備産業。新能源船舶採用液化天然氣或儲能電池作為動力,與採用柴油機的常規船舶相比,新能源船舶污染物排放量、碳排放量分別降低90%和20%以上。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2月16日,在濟寧能源集團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船體搭載平臺對新能源船舶進行組裝作業。
山東省濟寧市依託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優勢和內河航運全産業鏈系統優勢,由濟寧能源集團聯合中集集團、寧德時代、武漢理工大學等著力發展內河新能源船舶裝備産業。新能源船舶採用液化天然氣或儲能電池作為動力,與採用柴油機的常規船舶相比,新能源船舶污染物排放量、碳排放量分別降低90%和20%以上。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2月16日,在濟寧能源集團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船體搭載平臺對新能源船舶進行組裝作業(無人機照片)。目前,其新能源船舶訂單已排滿全年。
山東省濟寧市依託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優勢和內河航運全産業鏈系統優勢,由濟寧能源集團聯合中集集團、寧德時代、武漢理工大學等著力發展內河新能源船舶裝備産業。新能源船舶採用液化天然氣或儲能電池作為動力,與採用柴油機的常規船舶相比,新能源船舶污染物排放量、碳排放量分別降低90%和20%以上。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2月16日,在濟寧能源集團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對新能源船舶船體進行焊接作業。
山東省濟寧市依託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優勢和內河航運全産業鏈系統優勢,由濟寧能源集團聯合中集集團、寧德時代、武漢理工大學等著力發展內河新能源船舶裝備産業。新能源船舶採用液化天然氣或儲能電池作為動力,與採用柴油機的常規船舶相比,新能源船舶污染物排放量、碳排放量分別降低90%和20%以上。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2月16日,在濟寧能源集團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船體搭載平臺對新能源船舶進行組裝作業。
山東省濟寧市依託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優勢和內河航運全産業鏈系統優勢,由濟寧能源集團聯合中集集團、寧德時代、武漢理工大學等著力發展內河新能源船舶裝備産業。新能源船舶採用液化天然氣或儲能電池作為動力,與採用柴油機的常規船舶相比,新能源船舶污染物排放量、碳排放量分別降低90%和20%以上。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