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西北小城万人拔河,热热喜庆过元宵

新华社兰州2月13日电(记者程楠、胡伟杰)元宵节当天,吃罢中午饭,45岁的达拉东珠招呼其余正在午休的十几个同事,带着一根粗麻绳来到院子里练习拔河,为参加晚上在当地举办的“万人扯绳”拔河活动做准备。

达拉东珠正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程楠 摄

达拉东珠正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程楠 摄

达拉东珠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在甘肃省铭鑫羊业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地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海拔超2700米。

每年从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临潭县每晚都会举行3场被称为“万人扯绳”的拔河活动。上万名群众在一根长度超过1800米的钢绳两侧角力竞技,热热闹闹过元宵。

“人人爱拔河”“人人善拔河”的健康民俗氛围,在临潭已持续多年。一根绳,串联起当地各族群众齐心奋斗、共同发展的乡村振兴实践。

2月12日晚,在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当地群众参加“万人扯绳”活动。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2月12日晚,在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当地群众参加“万人扯绳”活动。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5年前,达拉东珠在临潭县城开出租车。“一边开车,一边种地,家里收入有限。”他说,因看好养殖业前景,他就义无反顾成为当地畜牧业上的一颗“螺丝钉”。

现在,达拉东珠所在的企业,肉羊存栏达一万多只。“农技部门专家会定时来给我们上课,指导我们养殖。我在家门口不仅实现了就业,也学到了技术。”脱贫户达拉东珠说,他每月能收入近5000元。

闲暇时,达拉东珠就喜欢和同事们拔河。“公司有藏族、汉族还有回族同事,我们经常一起拔河,关系也很融洽。”达拉东珠说。

临潭县地处甘肃省南部,总人口超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7%。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首日参与万人扯绳的群众有约九万人。

2月12日晚,在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当地群众参加“万人扯绳”活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2月12日晚,在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当地群众参加“万人扯绳”活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2021年,“拔河(万人扯绳赛)”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拔河的“基因”和精神不仅深深烙印在临潭人心底,也成了促进各项产业发展的精气神。

入夜,在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元宵节万人扯绳活动正式开始。身处现场,钢绳摇曳,人浪此起彼伏,沿街店铺也挤满了观看活动的各族群众。

记者在现场碰到了同样热爱拔河的52岁临潭人马如林。这几年,通过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他带领乡亲们把产业越做越大。“我们临潭人把拔河叫‘扯绳’,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共同瞄准一个目标,加油努力地干,总会取得好成绩。”他说。

马如林在晾晒中药材。新华社记者 程楠 摄

马如林在晾晒中药材。新华社记者 程楠 摄

“目前,我们合作社的中药材收购网络遍布临潭全县和毗邻的卓尼县等地,其中,带动本地农户126户,户均增收1600多元。”马如林说,合作社年销售额已达800多万元。最近,大伙儿正在晾晒的1000多吨大黄,还将出口到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

元宵节后,同样地处临潭的甘南海羚安全环保服务有限公司正式开工。这家以鞋服制造为主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率先计划进行的活动,就是组织100余名职工一起拔河,庆祝开工大吉。公司年营业额已超1亿元,不仅帮助多民族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也带动了零售、物流和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

如今,拔河等民俗活动已成为临潭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临潭万人扯绳的两头,一头连着幸福生活的答卷,一头连着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临潭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玲说。(参与记者:张智敏)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