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米市:稻香里的共富密码

.divstrong{text-align: justify;}

立春已数日,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的万亩良田里,绿芽冒尖,生机蓬勃。2月9日,记者走进兰溪粮食产业园,机器轰鸣声与物流车辆的汽笛声交织,奏响一首充满希望的 “春播序曲”。

五鑫米业的自动化生产线上,稻谷经过筛选、去壳、碾米,化作晶莹的米粒倾泻而下,工人们装袋、封箱。“深圳客户临时加订40吨大米,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公司总经理张玉华一边盯着控制面板,一边向记者介绍,“3条自动化线单日产能900吨,春节期间订单比去年多了三成!”

兰溪米市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199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十大米市”之一。如今,这座千年古镇的米香愈发浓郁。全镇69家大米加工企业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1家、市级8家,年加工大米超300万吨,产值突破百亿元,产品远销广东、福建等十余省市。

在兰溪河畔的粮食交易市场,满载稻谷的货车排成长龙。米业协会会长徐建军感慨:“以前米厂分散经营,如今产业园集聚了36家骨干企业,统一质检、共享物流,品牌越擦越亮!”

转过热闹的交易市场,双桡龙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易国保家的三层小楼飘出腊肉香。老人放下正在扎制的龙舟骨架,指着屋后连片的稻田:“早些年种三十亩地,全家累得直不起腰,现在有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我当‘甩手掌柜’,年入8万元。”顺着他手指方向望去,田间矗立的传感器如同忠实的卫兵,将土壤墒情实时传回镇农业服务中心。

兰溪镇党委书记邓凯兵透露,全镇通过“小田改大田”数字化改革,建成高标准农田2.35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率达95%以上。省农科院专家驻点指导,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60%,稻谷品质连续三年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去年更跻身世界稻米地理标志品牌百强榜第55位。

在兰溪,一粒粒稻谷被“吃干榨净”。世林食品公司的车间里,碎米被加工成米粉,谷壳制成生物质燃料。“过去这些边角料只能贱卖,现在深加工后附加值翻倍!”技术员小王介绍起身边的生产线,满是自豪。目前,全镇每年30万吨副产品已实现循环利用,带动就业超万人。

村民刘婶在粮企当质检员,丈夫跑运输,两口子年收入超12万元。她指着新建的联排小楼说:“村里八成人家买了车,大家都富起来了,真是米市旺,日子甜!”

暮色渐浓,兰溪河畔亮起点点灯火。各大项目工地上,打桩机欢快轰鸣。张玉华在办公室铺开粮仓扩建图纸,徐建军正与电商团队策划“年货节”直播,而河对岸的兰溪镇智慧指挥中心里,30多名青年农民正跟着VR设备学习智慧农业操作。

晚风拂过万亩稻田,这片沃土在等待新一轮春耕号角。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龚柏威 曹灿 杨畅 李文彬

编辑:李偲

%a$(".dydata").each(function(){%a var iframeHeight = $(this).prop("height");%a var iframeWidth = $(this).prop("width");%a var pageWidth = (window.innerWidth > 0) ? window.innerWidth : (screen.width)%a if(iframeWidth > pageWidth){%a var width = pageWidth *0.9;%a $(this).prop("width",width);%a $(this).prop("height",width*iframeHeight/iframeWidth);%a }%a});%a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