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手段拓宽龙门山生态监测覆盖面

图为四川成都站(森林)。
受访者供图

    ◎刘 侠  本报记者 滕继濮

    在四川盆地西北缘的森林深处,有一座将自然生态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监测站——四川成都站(森林)。近日,这座监测站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

    四川成都站(森林)为何能成为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一员?它在该网络中具体扮演了哪些角色?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前往该站进行实地探访。

    环境得天独厚

    四川成都站(森林)四周古木参天。即使在冬日,茂密的枝叶依然织就了一片翠绿穹顶。破晓时分,阳光洒向地面,形成了斑驳的光影。泥土与树叶发出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四川成都站(森林)的地理环境条件是其入选全国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的首要优势。”成都市彭州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监测站站长王海龙介绍,四川成都站(森林)坐落于彭州市北部龙门山。龙门山拥有3000余种植物、近400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兽类47种、鸟类4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为生态质量监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王海龙说。

    记者了解到,四川成都站(森林)建筑面积虽仅700余平方米,但基础设备完善,不仅包括植物标本间、实验室、储存间等功能性用房,还在森林碳汇、环境要素、哺乳动物、植物物候等方面具备检测条件。

    据介绍,四川成都站(森林)主要承担着区域样地监测任务,包括积累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数据,对生态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等。同时,该站还对遥感监测发现的生态问题线索、生态类型变化等开展现场技术校核,并通过原位固定监测,对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等生态遥感参数产品进行验证与校核,进一步提升了生态监测的精度与效率。

    2023年以来,四川成都站(森林)共辐射成都市75块样地监测,在成都市龙门山区域的样地内,监测到多种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为四川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效率大幅提升

    碳通量塔、无人机航空遥感、哺乳动物红外相机、智慧监测杆……通过应用这些科技手段,四川成都站(森林)实现了对生态系统的精准监测和高效管理。

    “以前我们都是跋山涉水、日复一日地穿梭在森林之间,拿着记录本,仔细记下珍稀动植物的相关特点。”四川省成都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翟世明说,“但人力终究是有限的,加之山区地形复杂多变,许多区域潜藏着难以预知的风险。因此我们无法走遍森林的每个角落。”

    近年来,四川成都站(森林)积极应用科技手段,有效提升了生态监测效率。据了解,目前,四川成都站(森林)已按照主要监测内容、监测任务配置了一批监测设备,共20台/套,主要用于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地表过程关键参数的地面观测。此外,该站周边建起了碳通量塔和自动观测气象站,用于开展森林碳监测和环境条件自动监测。曾经人力无法企及之地,如今依靠科技手段得以轻松覆盖。

    翟世明介绍,四川成都站(森林)还在附近的森林中安装了哺乳动物红外相机,能在不惊扰野生动物的前提下,记录下它们的生活习性,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四川成都站(森林)入选全国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既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认可,也对我们未来的生态监测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海龙说,下一步,该站将继续发挥其在地理位置与监测技术上的优势,结合龙门山生态本底情况和管理需求,瞄准龙门山样地网络建设与监测、碳通量监测、遥感监测地面验证等目标,承担起龙门山区域的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任务并开展专题研究。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