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臂逐渐替代流水线上的工人,工厂向着智能化转型升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一批“本土化”技术实现进口替代;支柱产业新优势重塑,培育出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传统产业提质塑新、新兴产业培优跃升、未来产业超前谋划,昆明市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1至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达6.1%,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超40%,对全省工业的贡献达58.6%,为15年来的最高纪录。
传统产业提质塑新
输液瓶顺着传送轨道迅速“驶”向灌装线,在机械手的操作下,一瓶瓶完成灌装的药品经过灭菌、灯检后再贴好标签、打包装箱;厂区用电量、用水量、天然气用量,车间设备运行数据和整体运转情况,在监控室显示屏上一目了然……这是昆明南疆制药有限公司实施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车间的一个场景。2023年,该公司实现产值4.37亿元,在云南省大容量注射剂生产企业中位居首位。
昆明雪兰牛奶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引入全渠道智慧营销Saas平台,助力低温乳品行业中小企业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为云南省乃至国内地方性乳企的全渠道营销向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雪兰案例”。
贵研铂业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用高纯金蒸发材料规则颗粒短流程制备新工艺,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高纯金和高纯铂蒸发材料进口替代。
云南锗业成功解决了直拉法生产光伏级锗单晶的技术难题,打破了少数欧美企业在该项技术领域的长期垄断……
随着数字技术嵌入企业的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昆明市传统产业正进行全方位、系统化改造。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结合不仅突破了传统制造工艺的限制,还拓展了产业经营范围和运营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2024年1至10月,昆明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长69.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45.1%。
新兴产业跃攀高端
在粤港澳大湾区,一艘无人船正搭载型号为HDY-BD400D的高精度多波束三维图像声呐对港珠澳大桥的桥墩进行检测。该装备由来自昆明市海底鹰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底声呐专家研制。该公司瞄准高频声呐“卡脖子”技术难题,自主研发出世界最高分辨率海底鹰多波束小目标搜探三维图像声呐、小尺寸高数据率水声通信机、高精度小尺寸多普勒声呐等高端装备。
云南杉杉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云南裕能一期、二期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单体出货量最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
贝泰妮集团成为全国功效化妆品第一股,康乐卫士重组疫苗产业化基地试生产,国药中生血液制品成功下线。
京东方OLED显示器件生产基地、闻泰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落地昆明市,5G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实现“昆明造”,正逐步完善本地智能终端产业生态。
2023年,昆明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产值达到34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蓄势待发。2024年,昆明市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55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昆明积大制药、海底鹰等9家企业拟认定为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新兴产业,既是产业迭代升级与换道超车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支撑。2024年1至9月,昆明市新兴产业增长32.4%,占比提高到25.9%,成为拉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未来产业超前布局
“您好,李女士,您订购的武定土鸡已发货,请注意查收。”1月2日上午,昆明市五华区红云街道和谐广场上,一架装载货物的无人机缓缓从停机坪升起,飞往2.1公里外的龙锦社区。6分钟以后,家住龙锦社区半山龙庭的市民李建春顺利收货。这标志着该低空应用实践站正式开启,我省首条常态化无人机商圈到社区航线开通。这也是昆明市抢抓低空经济新赛道、培育“低空+”应用场景的一个新案例。
设立我省首个智算园区——昆明万溪冲智算产业园,将“看不见”的算力源源不断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加快建设低空智能信息网,建成市级无线电智能监管平台;支持无人机耐高温新材料研发,推动高原特色燃油航空发动机及高原特色无人机产业化项目落地建设……
培育未来产业,昆明市找准科技创新发力点,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锚定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科技、新材料、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出台《昆明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昆明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昆明市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要求,昆明市将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