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库”成“金库” 碳票变钞票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场。喻权刚摄

    ◎本报记者 王禹涵

    全国首单淤地坝碳汇交易——米脂县高西沟淤地坝碳汇交易日前顺利在陕西省榆林市完成,交易淤地坝碳汇量2万吨、总金额150万元。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国有资产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代表米脂县高西沟村村委会作为出让方,将高西沟村淤地坝碳汇量2万吨卖给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局长朱小勇说,本次交易是黄土高原淤地坝碳汇交易第一单,也是目前全国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单价最高的一单,不仅促进高西沟村村民增收致富和水土保持提质增效,也为黄河流域淤地坝碳汇交易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村里40座山峁、21道沟岔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绿色家产’得到‘超额’回报。”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说。

    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

    一道道沟梁,一道道峁。占地仅4平方公里的高西沟村,有40座山峁、21道沟岔,坡陡沟深,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民谣里唱的“遇雨泥浆横流,遇旱满地冒烟”,便是高西沟村昔日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变这一面貌,高西沟人提出“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的“三三制”发展模式,全面治理坡、沟、坬,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为了将生态资源转变成生态红利,高西沟人后来又创新“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的“三二一”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路子。

    盛夏时节,记者曾赴高西沟村采访。还记得那时,站在村旁的山坡上放眼望去,山顶上层层梯田,松、柏、槐、榆、柠条等遍布山野,一幅生态秀美的山川景象跃入眼帘。

    “通过改造小平原和宽幅梯田,高西沟村节节拦截、层层分解洪水流量,每处都有蓄水塄的台坝堰窝地……”姜良彪向记者讲述了当地生态治理的过程。现如今,在该村的40座山和21条沟中,有大小126座淤地坝,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达70%。

    “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姜良彪说,2015年以来,高西沟村先后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国家水利风景区,被誉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科学测算淤地坝储碳价值

    在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流传着“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说法。

    “淤地坝,顾名思义就是在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能够滞洪、拦泥、淤地,减少入黄泥沙,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水土保持工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总工程师喻权刚说,当前榆林已建成淤地坝2.3万余座,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淤地坝存量第一大市。

    “淤地坝拦截侵蚀泥沙,进而深埋和封存大量土壤有机碳,减少了有机碳在侵蚀搬运过程中的矿化分解,起到减排作用。”榆林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屈振军介绍。

    通过科学的测算方法,淤地坝储碳保碳的价值得到量化。“泥库”成了“金库”。

    “我们在无人机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划分碳层,使用机械钻机,按60厘米为间隔分层取样至24米,测试样品碳含量。同时,分层测算实际淤积量,最终核算出高西沟5座淤地坝保碳量为20459.38吨二氧化碳当量,碳减排量7160.78吨二氧化碳当量,合计保碳减排27620.16吨二氧化碳当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学院教授王健介绍。

    2024年10月,榆林市水利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高西沟村淤地坝保碳增汇量的科学监测,并由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出具核证报告。

    “这笔交易将推动更多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落地,反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陕西省水利厅厅长郑维国说,此次交易是陕西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新模式,为全国淤地坝碳汇交易提供了重要参考。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