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这里的果子“乘”无人机“出山”,“飞”向全球市场

江苏南京:这里的果子“乘”无人机“出山”,“飞”向全球市场——

山区添了新“航线”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甜甜

谁能想到,在贵州的果园、水果种植基地的沟沟坡坡里,竟藏着一条“果子航线”。

近日,在拓攻(南京)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攻”)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公司创始人张羽。此时,他正和远在贵州的市场营销团队进行视频连线。视频中,团队成员正忙着指导当地的果农,调度公司新研发的“运鹏600”无人机,往山上送肥料——打点建模、启动程序,只听得“嗡嗡嗡”风扇转动,一架无人机便腾空而起,机身吊钩下悬挂的50公斤肥料稳稳当当“起飞”,眨眼间就到了半山腰……

“边整园子,边备农资,就等年后追肥。”团队成员一边观察无人机运行状态,一边向张羽介绍工作进度,一旁的果农老李操纵着遥控设备,动作十分专业。

“你们是如何让果农用上这个天上飞的‘新农具’?”记者忍不住问。

闻言,张羽打开此前现场考察时拍摄的视频——镜头中,远山层峦叠嶂,山坡十分陡峭。

“山地建果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良好的排水和通风条件,都有助于提高果实品质和果树健康生长,可复杂的地形此前曾一度让现代化机械感到‘束手束脚’。”他说,“荒山坡”变“金窝窝”,背后离不开无人机。

“可不是吗,这群娃娃送来了‘高科技’,‘乘’无人机下山,果子舒坦,咱也舒坦。”老李挤进镜头里来,抢过话头说。以前山高路陡、人背车拉,苹果“下山”磕磕碰碰,“卖相”有损,销售总受影响。如今,果子才下枝头,就“乘”无人机,“零损伤”进冷库。“技术硬,由不得我们不认。”老李说得诚恳。

此时,张羽电脑上的聊天软件跳出了新消息提示,在云南大理宾川运营一处果园的杨雁鹏给他发来了自己此前用植保无人机为果树喷洒农药的几段视频。

记者在视频中看到,机身下裹挟着白色雾状农药的无人机在园中呼啸穿行,所到之处,掀起绿色的叶片波浪。

“红蜘蛛就爱藏在果树叶片背面,用无人机施药,叶片的正面背面都能喷洒到,误差不超过5%。”张羽说,“不浪费药,还省时省力,半个小时就完成20余亩果树的施肥作业,相当于4个人一天的劳作,经济效益提升了一大截。”

“这种精准是如何做到的?”记者追问。

张羽用手指拈起一枚硬币,敲了敲,“通过RTK差分精准定位系统和自动返航技术,无人机起降及飞行过程中能保持厘米级高精度定位,从一个硬币上起飞,最后肯定还能飞回到硬币上。”

2015年5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张羽组建团队成立了拓攻,公司就落地在南京。如今,作为“工业级无人机和飞控方案提供商”的拓攻,产品已拓展至农业、工业、物流、教育等领域。贵州、云南、四川、黑龙江、新疆……拓攻的“航线”布到了全国多地。

春节期间,拓攻团队的工作节奏与平常并无二致。张羽不敢松劲,除了国内市场,公司也在向国际市场张开“翅膀”,开拓东亚、东南亚、大洋洲、北美洲等地市场——新年伊始,他们已经接了好几单国际订单。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航线”——在山林、旷野、海上……

【记者手记】

让越来越多产业“乘势起飞”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在采访中,张羽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珍贵的照片——10年前,他曾与平均年龄27岁的团队成员聚在一起,用一台自制无人机留下一张航拍合影——绿茵场上,年轻人迎风而立,背景是碧蓝的天空。

10年间,他的梦想乘着创新的风“起飞”,也让越来越多的产业“飞上青云”。

而将一位位“张羽”追梦的故事连点成线,绘就的就是南京追逐创新的“航线”。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