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大美湿地 共筑绿色未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推动湿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湿地公约》第29个世界湿地日、联合国第3个世界湿地日即将到来,今年的主题为“保护湿地 共筑未来”。作为全国少数具有全口径湿地所有13个类的地区,近年来,广西积极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以下简称《湿地保护法》)确定的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工作职责,不断推动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自2014年起,广西先后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印发了《广西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广西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广西红树林资源保护规划(2020-2030年)》等文件,建立起广西湿地保护体制机制,形成湿地管理保护工作合力。 

  建立健全湿地分级管理和保护体系。广西严格落实湿地分级管理制度,成功申报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认定自治区重要湿地46处。同时,广西还形成了以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海洋公园等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全区现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2处,国家湿地公园24处,国家海洋公园2处。 

  以“绿盾”“绿网·飓风”等专项行动为抓手,结合国家下发的湿地变化图斑、自治区下发的湿地公园人类活动遥感图斑核查工作,广西林业主管部门全面排查整治违规侵占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违法占用、排放废水、丢弃固体废物及其他破坏湿地资源违法行为,保持打击涉湿违法行为高压态势。 

  围绕构建“一屏两核一带六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格局,实施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北部湾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湿地保护修复补助资金项目和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 

  位于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的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被称为“漓江之肾”,是漓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周边村屯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等因素,该湿地区域面积急剧减少。

  

  会仙湿地“迷宫”。赵兰 摄 

  2022年,在自治区林业局的指导下,桂林市林业主管部门开始实施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项目,通过开展河道清淤及淤泥处理、有害生物清除、岩溶湿地景观修复、植被绿化修复、生态氧化塘、马面支渠引水工程和木栈道修缮工程等,不断恢复会仙湿地生态功能。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保护,如今,会仙湿地已经被打造成一个集岩溶湿地保护、湖泊湿地修复、湿地生态旅游与科普宣教于一体的公园,拥有水域面积超过100公顷的岩溶湖泊、10余公里的古桂柳运河、原生的湿地植物群落、地带性的岩溶植被。周边村民对于“家门口”的绿水青山,也拥有了更深的获得感。

  

  湿地秋晨。杨晓萍 摄 

  据悉,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近年来,桂林市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源头、沿岸森林全面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完成植树造林107.7万亩,流域森林覆盖率达64.99%,沿岸城镇和乡村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完善,漓江水质常年保持二类以上。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且具有多重生态功能的红树林,则因其极高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成为湿地保护中的重中之重。为守护珍贵的红树林资源,在北海山口红树林湿地、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湿地等红树林主要生长区,我区林业主管部门积极通过自然恢复和适度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实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红树林沐浴在海水之中,正如浮在海上的绿洲。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 供图 

  对于可通过自然更新进行恢复的红树林群落,我区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各保护区进行网格化管理,建立无人机、电子监控系统一体化巡查管护机制,清理非法围网、养殖等设施,全面加强红树林日常管护监测,着力为红树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对于人为干扰强度较大、有害生物入侵、生境退化的红树林或人工纯林,则采取抚育或补植、树种改造等方式进行修复,同时开展红树林良种繁育研究,培育出桐花树、秋茄、白骨壤、木榄、红海榄等8个品种的红树林种苗,为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是广西首家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并正式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园内的冯家江入海口至大冠沙海堤沿岸红树林以及浅海区域,是我国南部沿海“库塘-河流-近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冯家江退潮时,红树林的根部和泥地也随之显露出来。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 供图 

  在自治区林业局的指导下,近年来,该湿地公园管理处紧盯违建、破坏红树林、水质污染、非法捕捞等行为,采用常态化巡查及错峰巡护的方式开展日常巡护工作,将巡查情况形成图、表相结合的记录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红树林专项保护行动。 

  针对每年6至10月红树林果实(榄钱)成熟季节民众过度采摘现象,该湿地公园及时制定专项保护方案,通过设置宣传标语、巡护劝阻、增加护栏和赶海口隔离桩等措施,避免过度采摘对红树林造成破坏。同时,通过招募社会志愿者开展湿地保护及榄钱保护志愿活动,倡导以“体验式”的方式达到保护与宣传的双重效果。 

  据了解,自2021年底《湿地保护法》颁布以来,广西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加大河流湖泊、滨海湿地、城市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推动湿地保护修复系统化治理,湿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如今,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翩翩的湿地景观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也吸引了中华秋沙鸭、勺嘴鹬、灰鹤等珍稀动物种群在此“安家”。

  

  在湿地中觅食的白鹭。李蒙军 摄 

  湿地保护任重而道远。下一步,自治区林业局将持续加大湿地保护与修复力度,不断强化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湿地保护体系,增进湿地惠民福祉。加快研究建立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共同爱护湿地的良好氛围。(李建平 陆文心 张庆志)

(审核:支艳蓉)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