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民营企业创新活力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需要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一方面要依靠市场力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倒逼企业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牵好线、搭把手,积极为民营企业创新搭建平台、提供助力,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勇于探索、敢于突破。

  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活力细胞。新年伊始,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各地各部门打出助企帮扶“组合拳”,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下功夫,不断做强品质、提升价值链。

  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根植于发展的沃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不断拓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大量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民营企业自诞生起便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为企业创新开拓了广阔空间、提供大量机会,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全国工商联近日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显示,2023年,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前1000家企业研发费用达1.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5%。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一系列政策举措相继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乘政策东风,广大民营企业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向“新”而行、向“高”攀登。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量子通信、人形机器人……放眼全国,民营企业积极布局新赛道、新产业。一大批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脱颖而出,成为推动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主力军。

  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至关重要。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受外部压力加大、国内需求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瓶颈制约等因素影响,当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困难。民营企业在创新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安于“模仿”,有的企业没有能力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需要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

  一方面要依靠市场力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倒逼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最贴近市场,最了解市场需求,要依据自身发展阶段与战略目标,合理规划每年的研发经费占比,确保资金稳定流向创新项目。同时,在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企业应高度重视人才的核心作用,从而为创新活动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牵好线、搭把手,积极为民营企业创新搭建平台、提供助力,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部门要全面摸排约束企业创新的“堵点”“痛点”“难点”,制定并实施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从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技术对接等方面精准发力。同时,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自由高效流通,助力民营企业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施展拳脚。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0,相比三季度上升0.1点。政策给力,民营企业努力,两者“双向奔赴”,民营经济必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优化营商环境 增强民企信心

     弘扬企业家精神,担当好社会责任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