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惊弓之鸟” 飞行机组如何提升复原力?

 

 

近年来,随着影响民航运行的因素日益复杂和多变,所谓的“黑天鹅”事件也变得越来越频繁。2024年,全球民航业接连发生多起重大事故,公众对航空安全的关注度持续提升。

众所周知,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时,每个人都会本能地产生惊吓反应。这既包括身体试图远离刺激源,手臂和腿部肌肉收缩,以及频繁眨眼等外部动作,也包括血压升高和呼吸加速等内在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生理本能会促使我们作出两种抉择:要么勇敢面对,要么迅速逃离。对飞行机组特别是机长来说,他们肩负着确保旅客和飞机安全的重大责任。那么,他们要如何面对飞行中的惊吓?又该如何提升复原力呢?

惊吓效应对飞行员影响较大

大量研究表明,在连续或强烈刺激下,人的大脑极有可能因承载过大压力而对认知产生不良影响,比较典型的是注意力变窄、搜索行为减少、对周围线索的反应时间更长、警惕性降低、解决问题的能力退化、表现僵化和工作记忆功能退化等。

当机组人员面对意外干扰时,出现的这类生理反应被称为惊吓效应。这种非自愿和无法控制的反应可能伴随情景意识的短暂丧失,并导致能力降低。简要概括,惊吓效应对飞行员的影响大致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中断任务。除了不自觉的生理反应,惊吓还会抑制肌肉活动,因此受到惊吓的人往往会停止他之前在做的事。对于简单任务,中断可持续100毫秒~3秒;对于复杂任务,中断甚至可长达10秒。

二是反常操纵。在特定情况下,飞行员在遭遇惊吓后可能无意识地进行与既定训练相悖的操作。例如,标准的失速改出训练要求飞行员使飞机下俯,以提升空速并防止深度失速。然而,在惊吓的作用下,飞行员甚至会不自觉地做出拉杆的动作。

三是管道效应(思维固着)。惊吓会使人的注意力聚焦在引发惊吓的刺激物上。在飞行过程中,若飞行员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关注的任务,这种注意力的聚焦通常不会对飞行安全造成显著影响。然而,一旦飞行员需要专注于执行关键任务,这类聚焦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将大量精力倾向于关注最浅显直白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未必是最重要的。正因如此,在不少事故案例中,机组都出现了对警告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

四是生理和心理应激。惊吓可能提高应激水平。应激对认知的各方面均有不良影响,如注意力变窄、搜索行为减少、对周围线索的反应时间更长、警惕性降低、解决问题的能力退化、表现僵化等。在一些案例中,机组在应激作用下还会呈现明显的认知障碍特质。

五是思考变少。惊吓影响脑活动的变化,使我们更少思考,更本能地作出反应。在惊吓发生时,人的大脑首先会进行快速分析,当认为面临较大威胁时,可能跳过仔细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从而直接采取不太恰当的行动。

六是复原时间延长。经历惊吓后,飞行员需要重新评估预想与实际的差距,以便继续执行任务。偏差越大,重新评估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此外,处于惊吓中的飞行员往往需要更多时间对认知进行调整和更新。

复原力训练可有效减少惊吓影响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手段减少惊吓影响呢?答案是复原力训练。

复原力是指在遭遇变化、压力、困难或挫折等情境时,积极调整、有效应对,从困境中恢复原有能力水平,或在压力之下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韧性)。笔者认为,复原力强调的是飞行员在遇到干扰时以及之后,能够调动包括主观能动性在内的所有积极因素,以迅速恢复并维持所需的操作能力的内在动力。

当前,复原力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减少惊吓效应的影响,并确保机组人员能够迅速恢复状态。对飞行员来说,他们必须面对诸如复杂天气条件、航班延误、紧急情况增多、旅客需求激增以及飞行员疲劳度上升等多重压力。因此,飞行员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复原力。通过增强复原力,可以预防事故发生,或在事态有恶化的风险时,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面对特情,飞行员需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工作:一是在高强度干扰和变化下应对自如。具备复原力的飞行员能够迅速识别并适应这些情况,确保飞行安全。二是在经常性压力下保持健康和活力,如在运行时间紧张、雷雨天气导致长时间绕飞等压力下,飞行员仍能够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三是快速从挫败中恢复,如在前期失误后,仍能够较快恢复。四是克服运行逆境,或在原有的进近方式、常用设备不可用时及时作出改变,从而在新的外部环境中重新树立情景意识。

在国际上,波音公司经过研究推荐了一套策略,用于协助飞行员增强复原力,以应对空中出现的意外或惊吓事件。波音公司推荐的飞行中复原的方法是在风险预测的前提下,执行一套复原流程,简称“飞行—聚焦—行动”。

飞行,即飞行员首先要确保飞机处于可控飞行状态,这是飞行员的首要任务。聚焦代表专注,即飞行员在应对意外事件时应保持冷静,聚焦当前的飞行情况。行动,即飞行员在处置意外事件时应采取合理的行动,遵循系统性的方法,快速恢复到正常飞行状态。

飞行员要优先控制飞行航径

我们必须强调预测的关键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民航业的安全敏感度高,试错成本极高,其代价涉及旅客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因此,进行充分的“事前准备”比“事后复原”更为重要。不难理解,如果飞行员能够预测到潜在的事件,那么这些事件就不会那么出乎意料,相应的惊吓反应也会减弱;或者在发生意外事件时,飞行员复原的速度更快;甚至对某些人来说是惊吓或意外的情况,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根本不会构成惊吓或意外。

因此,建议飞行员始终保持预测习惯(预想预防),尽量对威胁和差错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从而防止进入意外状态。一位经验丰富的机长在与笔者交流时表示,在一次飞行时,他察觉到风向风速变化异常,随即预测可能遭遇风切变,于是提醒副驾驶提前准备。果然,飞机随后响起风切变警告。副驾驶事后表示,由于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感觉受惊吓程度减轻、反应速度更快、自信程度更高。

在遭遇意外事件或产生惊吓反应后,飞行员可能因为慌乱而采取不恰当的行动。因此,飞行员需要克制匆忙采取行动的倾向,优先控制飞行航径。飞行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优先级排序,被称为“黄金法则”(由空客公司提出),即飞行—导航—通信,其中飞行为第一优先级。飞行员遭遇意外事件或产生惊吓反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立即采取行动,而应该控制飞行航径(俗称“飞行状态”)。这是因为意外和惊吓可能导致飞行员在慌乱中采取不恰当的行动,而在驾驶舱中,未经分析的反应经常不是最有效的,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当形势不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时,飞行员有必要在实施新计划前花一点儿时间从惊吓状态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情景意识。

如果不需要立即采取行动,飞行员应努力控制自己不要冲动行事,要冷静下来,努力认清形势,重新树立情景意识。此外,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相关研究表明,在遭遇惊吓后通过喊出偏差(标准喊话),机组人员可以相互证实观察到的现象,从而有效避免误判。为有效执行这一流程,可以采取以下参考措施:专注于飞行路径和飞机性能的观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喊话,并进行交叉检查以相互证实;确认并执行记忆项目中的核实步骤;对信息的正确性、相关性、价值和完整性提出质疑;当现有信息不确定时,积极予以澄清。

通过持续进行复原力训练,机组可以更积极有效地应对运行过程中的诸多挑战,增强运行的安全性,筑牢安全基础。(中国民航报 通讯员刘蔚然)(编辑:张薇,校对:李季威,审核:韩磊)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