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9日消息(总台记者管昕 何俊儒 朱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占61.3%,位列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1位。噪声污染已成为老百姓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文推广深圳市通过“远程喊停系统”治理建筑施工噪声的经验做法。目前,深圳已在坪山区、光明区等区域选取建设项目工地安装“远程喊停系统”,实施远程24小时实时监控和动态分析,极大节省了执法成本。怎样做到施工项目“远程喊停”?如何解决好“家门口”的噪声问题?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远程喊停系统”是利用监控设备、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时采集建筑施工噪声数据,监测数据以无线传输方式上传至噪声监控系统平台。当施工噪声达到预警或者超标值时,系统通过设备配备的喇叭自动进行远程喊话提示。
监控设备(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2020年,深圳市坪山区首创“远程喊停”非现场监管执法模式。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坪山管理局副局长徐云告诉记者,“远程喊停系统”的构想萌发于当时执法力量不足的现实困境。
徐云表示:“每年的噪声投诉特别多,坪山区每年接到的噪声投诉4000宗左右。但是当时的坪山区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数量,连局长加起来也只有8个人。信访投诉电话一晚上7至10通是很正常的。两个执法人员去现场,有时候我们刚走,施工方转身又卷土重来,跟你‘躲猫猫’。整个执法过程程序上又要求特别严格,所以当时传统执法效率特别低下。”
《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规定,禁止在中午(十二时至十四时)或者夜间(二十三时至次日七时)进行产生环境噪声的施工作业,不得违规超时或提前施工。
徐云表示,为破解建筑施工领域环境监管难题,他们开始考虑对噪声污染的监管能否像交通抓拍摄像头那样,拍到了就可给予相应处罚?
徐云说:“最开始就是一个红外高清摄像头,可以自动捕捉人形和车辆移动,还有一个喊话器,摄像头还带有噪声传感功能,施工现场的噪声如果有预警的话,执法人员在监控中心是听得到的。在安装这一套设备时,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还有生态环境部门在现场签署了验收协议,而且在相关网站进行了公示。从来没有一个施工单位对这个视频否认或者狡辩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宗行政复议或者诉讼的案件。”
四年来,坪山区的“远程喊停”执法模式经历了1.0、2.0、3.0版本的不断迭代。1.0版本针对超时施工监管,2.0版本针对施工工地噪声超标监管,3.0版本针对扬尘管控。徐云说,他们正在谋划4.0模式。
深圳市坪山区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徐云表示:“2022年我们在解决了超时施工的基础上,又把设备进行了升级,具体噪声是多少分贝我们都知道,这样就把超标施工的问题解决掉了。2023年,我们又在之前的基础上,把扬尘污染的问题解决了,比如工地扬尘‘六个百分百’没做好,应当做的‘湿法作业’没做,全封闭围挡、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等,都可以通过摄像头传输到后台的AI识别,帮助预警。针对4.0版本,我们想把建筑工地的淤泥、渣土,还包括安全生产,比如说工人有没有戴安全帽或者安全绳,进出工地的渣土有没有按照要求去运输、有没有超载?通过AI算法,后台不断升级迭代,我们希望能把建筑工地所有的要素全部抓起来。”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污染源管理处三级主任科员马思捷告诉记者,“远程喊停”监管模式在坪山区发起后,目前已在深圳10个区推广。
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马思捷说:“2024年全市在建工地大概有2000家,已经上了‘远程喊停’系统的大概有628套,覆盖率在30%左右,基本实现重点管控工地的全覆盖。各区在坪山区的基础上也都有一定的创新,如光明区不仅上了‘远程喊停’的设备,还结合无人机的巡航以及AI视频的识别,多种途径综合实施远程管控。”
马思捷介绍,通过“远程喊停”监管模式,全市已立案处罚了241宗噪声污染案件,处罚金额达963万。
马思捷表示:“2024年全市施工噪声扰民的信访投诉同比下降了18%。夜间声环境达标率已经提升到了96.2%,同比2023年提升了大概13.7个百分点。目前市里已经编制完成了施工噪声智能防控的技术规范,这是深圳市的一个地方标准,预计今年一季度可以印发实施。”
据介绍,“远程喊停系统”最大的亮点是将远程监控视频作为合法有效的行政处罚证据固定下来,走出了行政处罚证据创新的新路径。
“远程喊停系统”监管平台(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马思捷对中国之声表示:“‘远程喊停系统’在探索超标处罚在线执法的路子,因为目前传统的超标处罚是要执法人员到现场,先录背景噪声,再录施工噪声,通过两个数据的比对,判断它是否是场地超标,然后再进行处罚。整套流程下来比较繁琐,另一个很难抓到证据。通过‘远程喊停系统’,对它实施24小时的录音监控,拿到数据以后,作为执法处罚的线索或者依据,更好地对超标行为进行约束。”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辛玮光表示,噪声污染的监管难点在于对其实时监测和执法取证之难,深圳探索“远程喊停”监管模式为噪声污染防治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能。
辛玮光说:“很多施工企业对自身的噪声污染并没有一个定量化的数据分析,通过这样的系统可以把这些数据实时推送给企业负责人,就可以发现自己在哪些环节可能会存在造成污染超标的风险,再针对性地采取施工工艺优化,施工设备运行得到进一步精细化管理。”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隋富生也表示,“远程喊停”模式通过深圳市的经验总结和积累,有在全国推广的价值。此外,他建议,噪声污染防治要在噪声源头开始治理。
隋富生说:“要从噪声源的降低去做起,有些设备噪声本身就高,有些设备经过噪声治理或者是建筑施工机械本身噪声就低。在工信部的组织下,我们编撰了全国的建筑施工低噪声名录(《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名录(2024年版)》),列入到该名录里的产品销售量比那些没有列入名录里的高噪声设备销售量要提升30%。噪声源降低之后,后续的好多问题就没有那么严重了,投诉也会减少,哪怕为此要做一些减振降噪的措施,成本也会大大降低。所以一句话就是要控制噪声,首要任务是从源头做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