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 1 月 15 日下午,全美航空 1549 号航班(US Airway Flight 1549)从纽约市拉瓜迪亚机场起飞后不久,就在爬升过程中遭遇了一群加拿大黑雁的撞击,飞机的两个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在降落附近任何机场无望之后,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Chesley Sullenberger)决定在位于曼哈顿的哈德逊河河面进行紧急迫降。
飞机以滑翔方式在哈德逊河道上空下降,机尾首先触水,随后机腹接触水面滑行,最后在曼哈顿附近停了下来——迫降成功了,机上 155 人全部生还。这次被称为“哈德逊奇迹”的紧急迫降事件在之后被改编成了电影《萨利机长》,为人所熟知。
在“哈德逊奇迹”发生之后的这十年时间里,美国的机场采取了多项措施清理机场周边的鸟类数量,降低飞机在起飞和降落阶段遭遇鸟击的风险。
这些措施包括制造喇叭声、燃放烟火、清理机场范围内的鸟类食物来源和种植各种不适宜大型鸟类栖息的植物。比如纽约机场的草坪里现在种植有加拿大黑雁不喜欢吃的羊茅草;同时机场还在草坪中种树,让加拿大黑雁不容易在这里落地。
这些措施的实施离不开野生动物学家们的帮助。现在大部分的美国大型机场都配有野生动物生物学家,他们通过这一系列手段让机场变得不适宜大型鸟类的栖息。
此外,机场也会对一些小型的非保护鸟类采取捕杀的措施,比如椋鸟和鸽子。“哈德逊奇迹”之后,纽约市范围内已经累计捕杀了上万只鸟,主要是鸥、椋鸟以及一些加拿大黑雁。
所以,尽管根据机场的年度报告数据, 2017 年的鸟击数量是 2000 年的两倍,达到了 14496 起——数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哈德逊奇迹”之后机场建设了更为完善的记录体系带来的结果,但是对飞机造成破坏的鸟击事件数量实际上出现了下降,从 2000 年的 741 起下降到了 2017 年的 625 起。
不过机场之外,在海拔 1500 英尺(457.2米)以上的空中,破坏性鸟击的发生率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2000 年发生了 94 起破坏性鸟击事件,而 2017 年发生了 101 起。
“我们在机场上的表现要好得多。我们没有取得进步的地方是发生在机场之外的撞击事件,就比如 1549 号航班。”世界顶尖的鸟击专家 Richard Dolbeer 在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说。
虽然 1500 英尺以上发生的鸟击事件只占所有鸟击事件的 18%,但是由于在这一高度上飞机通常正在加速飞行,因此鸟机相撞之后造成的冲击破坏更大,结果就是在这一高度之上发生的破坏性鸟击事件占到了所有破坏性鸟击事件的 30%。
尽管鸟击很少会造成机毁人亡的悲剧——1988 年到 2018 年的30年时间里,全球由于鸟击而死亡的人数只有 282 人,被毁的飞机只有 262 架——但是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仍然不可忽视,而且近年来呈现了大幅增长的态势。据估计,美国民用航空业由于鸟击造成的损失从 2000 年的 1.09 亿美元攀升到了 2017 年的 4.62 亿美元。而 Dolbeer 认为实际损失比估计的更大。
机场之外的鸟击没有得到改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多年的环保行动,包括禁猎和禁止使用 DDT 杀虫剂,让北美大型鸟类的数量出现了激增。生活在北美的土耳其秃鹰的数量在 2012 年的时候达到了 520 万只,比 1990 年的时候多了一倍;北美雪雁现在的数量是 1990 年时候的三倍,超过了 1500 万只。
在鸟类数量恢复的同时,飞行在北美上空的飞机数量也在增多。1990 年到 2016 年,民用飞机的起降次数增加了 22.7%,同期乘坐飞机的旅客数量增加了 66.3%。于是,越来越拥挤的天空,让鸟类与飞机越来越有可能撞在一起。
拥挤的空中交通之外,近年来飞机自身构造的改变也让事故的发生变得更加容易:航空公司把老式的三引擎或四引擎飞机换成了现在的双引擎飞机,这让飞机在遭遇鸟群撞击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完全失去动力的情况;而且比老引擎更加安静的新引擎在让鸟更不容易发现飞机的同时,其更大的吸力也让飞行在飞机附近的鸟更容易被吸到引擎里。
避免鸟击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飞机和鸟保持足够的距离,就像高速公路上车与车之间要保持足够的车距一样。如何才能保持足够的距离呢?科学家们想到了两个办法。
一个办法面向的对象是鸟——在飞机上安装能让鸟类看到的警戒信号装置。鸟类通常能够看到人类看不见的紫外光,但是对红光却不怎么敏感,因此现有的红色信号灯对鸟基本上起不到警戒的作用。于是科学家们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飞机上安装一个能够发出适用于鸟类视觉波长的频闪信号灯,不过这个办法有一个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不同种类的鸟所敏感的光的波长也不一样。目前研究人员只找到了一个能同时对黑鸟和椋鸟发出警报的波长的光。
另一个办法面向的对象则是飞行员。美国联邦航空局正在研究将鸟类雷达系统整合进地面控制台,通过监测鸟类的行踪及时向飞行员发出警报,让飞行员对有危险的鸟群进行避让。
(来源:好奇心日报 夏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