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或将提速,民航航班延误成竞争软肋

16051602520820

高铁降速,和“7·23事故”无关

在2011年高铁降速之前,我国曾有包括京津高铁、武广高铁在内的5条高铁按照时速350公里运营。在7月23日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高铁全面降速,因此很多人认为,降速和事故之间有因果关系。

看一下时间表就知道了,2011年3月,原铁道部(现铁总)掌门人交接,新领导连续多次召开运营安全会议;4月,由媒体放出风声,高铁将全面降速;7月1日,除京津高铁外,全国高铁具备最高时速350公里的条件的,均降至300公里;7月23日,甬温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23事故”,造成40人死亡。

0
“7·23事故”

可以发现,高铁降速这一决定,并不是由“7·23事故”触发,甚至可以说和“7·23事故”完全无关。那么,高铁降速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原铁道部科技司司长周翊民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透露,“2011年4月份,我给新部长写了一封信,建议把高铁时速降下来,信中提了四点理由。没过几天,新部长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就提出要给高铁降价降速。”

周翊民认为:“前任部长要求所有装备上的指标,都搞成世界一流,世界第一在他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什么都要世界第一。但这样会吃掉安全冗余。”显然,周翊民指向的是安全问题。

除此之外,据“高铁见闻”介绍,降速可能还存在另外两个因素。其一,“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组和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混跑,效率要高于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和时速250公里动车组混跑”;其二,从时速350公里降到300公里,可以降低一定比例的成本。

究竟是哪种因素促使铁路部门最终决定降速,不敢妄自揣测,但可以肯定的是,降速并不是因为发生了事故才“被迫”产生的决定。而且,“7·23事故”和车速完全无关,根据“7·23事故”最终的调查报告,事故发生是因为信号机出现问题而人员调配又出现失误。

恢复阔别已久的速度,安全性不再是讨论焦点

至少从2014年开始,高铁提速(其实是恢复速度)就频繁进入公共话题讨论范围,这几年讨论下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对于350公里这个速度,安全方面的担心越来越少。

在2016年6月举行的“十二五”科技成就展上,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十三五”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贾利民曾明确表示,在掌握高铁核心关键技术方面,中国已没有盲点,达到350公里的时速从技术上说完全没有问题。

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也表示,高铁速度提高到350公里/小时,从技术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上讲是没有问题的,高铁提速实际上是个经济问题。

也就是说,在要不要提速至350公里的争议上,出于安全考虑的反对意见越来越少。当然必须要强调,这里的350公里没问题,是指设计之初,规划速度就在350公里以上的线路(比如京沪线)。其他情况另当别论,比如有专业人士指出,“如果是按照300公里时速设计的,提到350公里,两辆对开的列车错车时,产生的吸力之大,有可能将列车车窗玻璃打碎。”

0-1
京沪高铁已一票难求

对于没有安全问题,在设计之初就满足跑350公里速度的某些线路,是否恢复速度,就成了一个市场问题。这次放出风声要恢复速度的京沪线,即存在这样一个背景:截至2017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安全运行2193天,累计开行列车58万余列,年均增长18.6%,累计运送旅客突破6.3亿人次,年均增长21.2%。

由于客流量巨大,京沪高铁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状况,运力已经明显饱和。网上甚至有建设“第二条京沪高铁”的传言。由于京沪高铁目前运营基本满员,加密的客观需求真实存在。而京沪高铁设计的最高速度为380km/h,这几年最高运营时速为300km/h,提速至350公里为加密提供更多空间。

提速必然带来涨价,只要账算清楚,这不是大问题

提速,一定是要涨价的。早在年初,“东南沿海高铁将涨价”的消息就不胫而走。2月中旬,铁总发布公告,将对东南沿海部分高铁票价进行优化调整。查询12306网站可以发现,相关线路二等座涨幅在16%至30%之间(速度提升50公里每小时)。

按照主管部门的规定,2016年以前,高铁票价不随市场变化,2016年以后就由铁总自行定价。必须要承认,铁总是有定价权的。

虽然有定价权,但涨价的道理还是应该说清楚的。目前争议主要有两点。其一,从运营成本上看,高铁提速带来的是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能耗以及磨耗带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车速增加后,一条线路上需要的车组数量就会减少,动车组车底周转加快带来购置费用降低。这至少说明提速不必然导致高铁运营成本增长。

其二,当年“7·23事故”发生后,铁总曾出面解释过速度和价格之间的关系:由时速350公里降速到300公里,可以降低30%的成本。如果按照这个道理,当年速度从350降到300后,价格是不是应该下降3成?但事实是,票价仅下跌5%。于是所有人都在骂铁总黑心。

其实,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所谓30%的成本,是指能耗(主要指电),而高铁建设费用每年的摊销、财务成本、人力成本、车辆购置成本并不因为降速而降低。

所以,这次京沪高铁如果顺利恢复350公里的速度,外界最关心的就是票价的涨幅问题。当年你从350降速到300,票价跌了5%,这次你从300恢复350,准备涨价多少?这一点,铁总应该要给出一个明确的、让人信服的说法。

高铁提速对航空业产生的冲击,或许是意外之喜

航空业很早就开始担心高铁的竞争。东航总经理曾表示,500公里的旅程高铁将占有优势,航空公司可能会放弃。800公里的旅程高铁会分流20%至30%的乘客,1000公里到1200公里,高铁会分流15%到20%的乘客。

而高铁提速后,其影响半径延伸,使得1000至1200公里线路的分流可能明显加大。京沪线差不多就在这样的范围内。“好奇心日报”给过一个类似测算,假如你住在北京东三环,坐地铁前往首都机场需要花费1个小时,加上需要提前1小时抵达机场,在起飞之前至少需要预留两小时。飞行1小时40分到上海,还要排队等候下飞机,花在路上的总时间最快为4小时。

0-2
民航航班延误成竞争软肋

而提速之后的京沪线,坐高铁的时间将会和飞机更接近,而且基本不会延误:从东三环坐地铁到北京南站30分钟,加上预留30分钟进站,同样是抵达上海虹桥,总旅程时间只要5个小时。

一个是最快4个小时,一个是最慢5个小时。在选择的时候,高铁的优势越来越大吧?近距离的航班受影响更大:高铁提速之后,北京飞济南的航班可能就再也没人坐了,因为坐高铁最快可能只需要1小时20分,怎么算总耗时都比坐飞机要少。

更何况,航空业自己还不争气。京沪两地,就是国内航班延误的重灾区。《全球机场放行准点率报告显示》,5月份国内千万级机场延误率中,上海浦东、北京首都、上海虹桥分别以53%、52%、49%的超高延误率位居前三。

这种超高延误率让人无法忍受,也是中国航空业的普遍顽疾。英国航空信息公司OAG的数据显示,2017年6月,全球所有商业机场里,延误最严重的30个机场,有29个位于中国大陆。如果航空业自己改革有困难,空域改革又难推进,高铁的提速或许会逼着航空业提高效率。(来源:腾讯)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