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二机场服务“东进”正前期选址

坂银通道开工、轨道三期推进、第二机场选址……近年来,深圳围绕着城市交通建设规划了许多民生工程,这些工程的投入使用将使得未来的市民的出行更加便利。6月14日,市交委发布了深圳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草案),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讨论。深晚记者了解到,轨道方面除了加快轨道三期的建设外,还将适度提前轨道四期工程的规划,而第二机场的选址也在进行中。

打造国家交通枢纽

据了解,“十二五”时期,深圳基本实现了全市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交通枢纽地位得到加强。

深圳港国际集装箱航线增至255条,国际友好港增至19个,集装箱吞吐量由2010年的2251万标准箱增至2015年的2421万标准箱,超过香港并连续三年居全球第三。

深圳机场已迈进“大航站区+双跑道”时代,通航航线193条,年旅客吞吐量由2010年的2671万人次增至2015年的397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由2010年的81万吨增至2015年的101万吨。

铁路方面,深圳发展迈入高铁时代,广深港客运专线广州至福田站段、厦深铁路深圳段和深圳坪山站建成通车。此外,广深沿江高速、博深高速等重大通道建成通车,深中通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外环高速、东部过境高速已开工建设。

建设超大型集装箱码头

深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深圳将打造成更具辐射力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更开放共享的国际物流枢纽城市、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公交都市、更具创新引领作用的品质交通城市。

航运一直是深圳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深圳将改造妈湾作业区1~4号泊位为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并将推进盐田港区东作业区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规划建设,加快大铲湾二期4个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建设。

此外,还将研究在深圳外围或东莞建设内陆无水港,预留周边综合服务用地,一体化布局拖车停放、集装箱堆存及海关等功能,将集疏运活动北推,减少对城市活动干扰。

第二机场选址研究

航空方面,深圳机场将重点围绕加快推进机场基础设施改扩建、提升综合运行保障服务水平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机场第三跑道、卫星厅、新货站(二期)等工程建设,启动T4航站楼前期规划研究。据透露,至2020年,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8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120万吨,国际航线达到48条。

通用航空这几年也是民众最为关心的。未来深圳将完成南头直升机场迁建工作,加快龙华樟坑径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推进直升机起降点、停机坪及水上机场选址建设,形成通用航空“场-坪-点”三级设施体系。

而备受关注的第二机场选址工作目前正在开展前期研究。深晚记者了解到,新机场服务腹地规划人口约1820万,旅客吞吐量有望达到3600~5000万人次/年,主要服务深圳东部及粤东地区。

新建机场东站火车站

如今深圳已成为铁路重要枢纽,在“十三五”期间,深圳将在机场片区规划新建机场东站,打造陆空一体化综合枢纽。并将进一步提升现有铁路枢纽功能,扩容深圳坪山站,改造提升西丽站、平湖站、深圳东站枢纽功能,形成“四主四辅”铁路枢纽体系,“四主”包括深圳坪山站(东部主枢纽)、机场东站(西部主枢纽)、深圳北站和深圳站,“四辅”包括西丽站、深圳东站、平湖站、福田站。

据悉,“十三五”期间深圳将建成广深港高铁福田站以南段,协调推进广深港香港段建设,实现深圳与香港高速铁路互通。此外,还将推进赣深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实现深圳与江西方向的高速铁路联系。协调南广、贵广高铁运营组织,增加始发至广西、贵州等城市直通列车。开展深茂铁路东延至坪山站、深圳至汕尾、深圳至肇庆、深圳至长三角地区等高速铁路新通道规划研究。

轨道四期提前研究

据了解,未来深圳将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多元公交为辅助、适度竞争的一体化公交客运体系,力争2020年全市范围内轨道站点750米人口和就业岗位覆盖率分别提高到50%和70%以上,全市高峰期间机动化公交分担率提高到65%,其中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例不低于50%,高峰期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例不低于70%。

深晚记者了解到,2016年深圳将建成轨道三期工程7号线、9号线和11号线,新增里程107公里。加快6号线和8号线建设,同步大力推进轨道10号线、2号线东延线、3号线东延线、3号线南延线、4号线北延线、5号线南延线、6号线南延线、9号线西延线等三期工程调整线路规划建设,争取“十三五”期间建成通车,新增里程150公里。

轨道四期工程也将适度提前,包括开展6号线支线、8号线东延线、10号线南延线、11号线东延线、12号线、13号线、14号线、15号线、16号线、17号线、20号线等的线路前期研究工作,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开工。

此外,结合轨道站点建设同步建成和运营步行通道、自行车停车场、公交站场、的士停靠站等交通接驳设施,引导“轨道+慢行”“轨道+公交”出行方式。

打造舒适慢行系统

规划中指出,慢行交通的发展不仅突出“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交通属性,还应关注“市民交往、孩童同化、亲近自然”的生活属性,不仅将慢行交通作为改善市民交通出行体验的重要一环,更是作为展现城市活力与魅力的重要载体。

据悉,深圳近期将重点完善百鸽笼站、上水径站等18个地铁站周边片区慢行网络。轨道三期工程建成使用后,可实现轨道站点步行15分钟覆盖的人口和就业岗位比例分别提高到50%和70%以上。随后将结合轨道交通推进福田CBD、前海、后海、华强北、科技园南、湖贝等6个高密度片区的地下步行系统建设。

此外,还将推进福田中心区、蛇口-前海、深圳湾-后海、科技园南等片区的自行车专用通道试点建设。

推进建设无障碍设施

深晚记者注意到,规划中还提到深圳将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以示范片区改善带动,逐步建成整体无障碍出行环境。

据悉,“十三五”期间将推进深南大道、宝安大道、龙岗大道等60条主要道路沿线公交站台的无障碍改造。推进公交无障碍导盲系统建设,在500辆以上公交车辆安装公交无障碍导盲设备,100个公交站台增加无障碍导盲设备。增加投放100辆无障碍出租小汽车。建设轨道三期工程配套无障碍设施。而机场、深圳北站、罗湖站等18个交通枢纽设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项目也将同步进行。(《深圳晚报》黄楠)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