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金乾生(中)深入企业走访调研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办公楼
曾经,西安在大多数人眼中只是教科书上充满历史韵味的文明古城。后来,西安作为一座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大都市的全新形象开始树立。而今天,“国际航空城”逐渐成为西安的崭新名片,一股强劲的经济新势力正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喷薄而出!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航空基地”)是国内首家集航空产业研发、航空人才培养、航空装备生产及整机制造、零部件加工、航空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经过4年多的发展,一个以航空产业为特色,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具有较大国际知名度的航空专业化园区迅速崛起,成为西安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
航空基地涵盖了中国最强大的航空研发生产能力和最雄厚的航空产业发展资源。中国1/3的航空产业总资产和1/3的航空产业总产值在这里聚集,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国内唯一的试飞研究院、唯一的飞机强度研究实验基地和唯一的国际航空企业孵化器都在这里创立。13万科研技术人员在这里从事航空,每年还有近3万航空院校毕业生从这里投身航空事业。在举世瞩目的大飞机项目中,阎良航空城承担了60%以上的大型客机工作量和约70%以上的大型运输机工作量。
航空基地坚持“市场导向、国际合作、体制创新、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理念,立足专业特色,借助大飞机项目的带动效应,推动陕西航空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发生全新变化。现已初步形成了以航空技术研发、整机制造、零配件加工、航空装备生产、国际转包生产、航空人才培养和航空旅游博览为主的航空产业集群。截至目前,航空基地完成累计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近30亿元,产业总投资超过200亿元,起步区5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基本完成,形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良性循环,具备了为大产业、大项目提供配套的综合能力。
航空基地创新产业发展机制体制,率先在中国国内航空领域运用市场力量整合各类资源,为大飞机项目提供专业化配套和社会化协作的产业环境。航空基地200多家注册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90%以上,还有数十家外资企业作为波音、空客等知名国际航空企业的合作伙伴,从事航空零部件加工、维修和技术服务,成为全球航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
航空基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链构建方面大下功夫,打造“一基地四园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一基地”即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四园区”分别是:阎良航空制造园、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咸阳空港产业园、宝鸡凤翔飞行培训园,有效整合了陕西航空产业资源和机场空域资源,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配套完善、功能互补、多园区联动的新型航空产业带。
航空基地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服务举措,创新服务内容。以“诚”招商、以“优”便商、以“信”安商,为国内外产业资本进入航空产业打造绝佳平台。
立足园区实际,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产业、资源和人才优势,准确定位,全力推进产业链招商,这是航空基地招商引资的主导思想。在投资软环境建设上,航空基地早就明确了“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理念,确立并不断完善了项目引进审批“一条龙”、项目建设“全方位”、企业投产服务“全天候”的服务体系,让投资商切身感受到开发区高效的管理水平和优质的服务。园区内产业聚集效应凸现,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增长势头日益强劲。
10月17日-19日举办的2009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使得航空基地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大会期间,参加飞行表演和静态展示的国内外飞机近80架,参加航空设备展的企业近100家,参会人数超过10万人。大会为国内外航空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大会期间签约项目共25个,签约金额达24.408亿元。其中,有22个航空产业项目签约落户航空基地,总金额达24亿元,具体包括航空等温锻造及叶片深加工生产、无人机研发制造、航空零部件精密制造、航空遥感航测等,涵盖了通用飞机研发制造、零部件加工、航空新材料、通用航空服务等四大领域七大专业方向。这些项目将进一步完善陕西产业链,而航空基地则成为本次大会最大的赢家!航空基地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大飞机试飞成功;到2020年,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居全国首位,工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年产值3000亿元,实现转包生产出口创汇10亿美元,届时,航空基地将成为中国航空高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国际性航空产品加工制造中心和亚洲最大的航空旅游会展中心,实现对全国航空产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航空城!
规划建设中的航空科技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