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出行问题首当其冲,航班退票难因此备受关注。
据媒体报道,去年12月,辽宁的李女士在没有签署合同的情况下向大连一旅行社转账17520元购买了几张特价机票,在疫情后却出现退票难的情况,半年仍未收到退款。在持续追款的过程中,李女士发现不仅旅行社在承接业务时尚未成立公司,特价机票的背后更是有层层的“机票代理商”,遇到问题时消费者毫无保障,被反复“踢皮球”。
李女士的遭遇堪称离奇:向A旅行社付款订票,没想到,A旅行社只是B公司的代理商,而B公司也只是挂靠在同程旅游网,最终向航空公司订票的是同程旅游网。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A旅行社在接受机票预订时,竟然尚未取得营业执照,B公司的注册日期甚至还要更晚。如今的问题在于,B公司负责人已因涉嫌机票相关诈骗被警方带走调查,李女士的维权之路举步维艰。
实际上,这也正是普通消费者经常遇到的场景——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机票优惠信息,却全然不知背后错综复杂的代理架构,只有遭遇到退票改签等意外情况,才能体验到切肤之痛。如果你以为这只是小公司的惯用伎俩,那就大错特错了。
7月14日,有消费者反映,其曾通过“航班管家”APP订购了机票,后来因中转政策改变,办理了退票。但100多天过去,钱还没有到账,航空公司称早就完成了退票,而“航班管家”仍然以各种理拖延退款。这种现象并非个例,网络平台上,不少消费者反映遭遇“航班管家”不退或者延迟退机票钱。
提起“航班管家”,经常乘飞机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在给公众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航班管家”也多次因退票难遭受口诛笔伐。同样的情况,在飞猪、同程、途牛等较为知名的平台也大量存在。究其原因,这些信息集纳式第三方平台满足公众的“比价”需求,使公众想当然地以为是在平台购票,但却很难察觉“比价”背后的“水”到底有多深——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零代理费”已成为业内常态,于是,不少机票代理公司试图通过各类或明或暗的霸王条款增加收益,以期“堤内损失堤外补”。
从法律层面来说,退票难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于由此引发的消费纠纷,相关部门有必要及时介入帮助消费者维权。从市场角度来看,此类消费纠纷屡见不鲜,投射出机票层层代理制造的乱象,有必要引起航空公司和第三方平台足够的重视。
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在哪购买机票,重要的是价格和可靠。航空公司应该明白的是,无论消费者在哪里购得机票,自己都是航空运输服务提供者,倘若出现消费纠纷,消费者很容易迁怒于航空公司。航空公司与代理公司互为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以机票层层代理乱象为镜检,航空公司有必要加强对代理公司的审核和监督。外包销售业务,不等于外包管理责任,对于那些坑蒙拐骗的代理公司,理应予以及时清理。
航空公司加速提直降代,既是提高自身收益的有效途径,也是国资委交付的重要使命。在此过程中,第三方平台的压力与日俱增,如果疏于管理,难免会有人出于利益铤而走险。对于第三方平台来说,无论此前赢得了怎样的市场地位,建立在消费满意度基础上的口碑,才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石。从这种角度来看,每一次消费投诉,都是对市场敲响的一记警钟。作为信息集纳式平台,如果口碑皮之不存,市场毛将焉附?(来源:光明网 作者:赵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