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举办

        中国民用航空网讯:10月30日-31日,以“智慧民航 智能应用”为主题的第十七届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崔晓峰在论坛上提出,智慧民航建设需要强化规划、平台、智力、技术、人才五大支撑,才能面向未来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本届论坛在中国民用航空局人事科教司的指导和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的支持下,由中国民航报社主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承办,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中国航协科学和信息化委员会、东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空港经济开发区(江宁)管委会协办。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军、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理事长史和平、中国民航报社中国民航出版社社长马松伟分别致辞、讲话。

  在为期一天半的论坛中,来自民航局、民航地区管理局、航空公司、机场、空管、保障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以及行业专家、学者和国内知名信息化相关企业的代表等近500位嘉宾齐聚一堂,就智能技术应用与智慧民航建设、智慧机场建设、长三角地区民航协同发展与空域一体化、智能物流与临空产业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崔晓峰指出,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创办20年来,在主题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创新发展主线,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走深走实;在组织谋划上积极对标国际领先专业论坛,凝聚各方智慧力量,不断求新求变;在提升影响上不断扩大规模,提高业内外参与度,为促进行业发展聚心聚力,已成为与民航发展论坛、珠海航展、民航科教成果展齐名的重要展示平台,成为认可度高、参与面广、影响力强的专业交流平台,成为社会公众认识民航、了解民航、参与民航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

  谈到智慧民航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崔晓峰强调,智慧发展是创新之路,以创新为动力。要大力培育行业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环境,推动创新体系建设,让创新在民航蔚然成风。智慧发展是转型之路,以转型为要义。“全面感知、泛在互联、人机协同、全球共享”将是未来智慧民航的基本形态,最终为顾客提供定制化、特色化、个性化的航空服务新模式。智慧发展是融合之路,以跨界为特征。通过构建平台、打造生态,从企业内外、产业之间、线上线下、生产消费等各方面实现跨界融合,进而实现涉及组织架构、业务模式、人才结构等层面的深层次、全方位、系统性变革。智慧发展是集约之路,以实用为根本。要注重集成简约、化繁为简,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上正确运用“加减乘除”,聚焦民航一线,让新技术应用紧贴民航特征,更加集成简约、便捷高效、安全实用。

  当前,中国民航正在以“智慧安全、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服务、智慧监管”为抓手,努力探索一条智慧发展之路。针对下一步如何加快推进智慧民航建设,崔晓峰指出,一是要强化规划支撑。要将“智慧”作为民航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实现“一加快、两实现”战略进程和实现民航强国八个基本特征的具体举措,结合编制中国民航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考虑新一代智慧民航运输系统建设,明确目标、路径和任务措施。二是要强化平台支撑。要进一步优化CDM系统功能和运行程序,全面推进千万级机场机坪管制移交和A-CDM系统建设,实现A-CDM、CDM、ATOM系统数据接入民航运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平台为智慧民航建设发挥更大作用。三是要强化智力支撑。要持续推进民航产学研聚合和协同创新,积极推进民航科教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多层次产学研深度融合、多领域开放发展的新格局。四是要强化技术支撑。要遵循智慧民航建设的任务目标,全面构建航空公司、机场、空管以及保障领域的技术应用路线图;要进一步加大对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转化、融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要进一步做好产、学、研链条中各个环节的构建和融合,使产学研合作成为推动智慧民航建设更强劲的动力。五是要强化人才支撑。要继续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为智慧民航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

  马松伟表示,从1999年初创至今,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是民航系统创办最早、举办次数最多的专业性论坛。20年来,民航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也已成为民航信息化工作中认可度高、参与面广、影响力强的重要沟通和交流平台,为推动民航信息化建设、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强行业内外交流合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民航报社见证、记录并推动着中国民航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去年,由中国民航报社发起成立了民航信息化发展联盟,中国民航报社将继续深入推进民航技术创新及信息化发展,共同为广大旅客平安、顺畅、愉悦出行贡献民航智慧。

  在论坛举办期间,本着“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东部机场集团与中电莱斯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合作委员会并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在智慧机场规划、技术开发及设施设备研制、科技创新与成果示范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