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利用大数据打通春运“最后一公里”

今年春运,为了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民航局在上海浦东等10家机场开展了凌晨1点至6点的国内航班夜航试点。浦东国际机场大年初六、初七夜航客流量达7000-8000人次,在夜间公共交通运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将如此大规模的客流从郊远的机场安全快捷疏散至全市各处?

可以说,浦东机场的交通保障交出了一张令旅客满意的答卷。在这背后,有赖于一套“神器”——大型交通枢纽出租车智能匹配管理系统的“大显身手”。

浦东机场夜间基本实现旅客15分钟内坐上出租车

3月1日中午,春运最后一日。记者在浦东机场T2航站楼到达层看到,一辆辆出租车鱼贯而出,旅客携带行李集中进入等待区,可通过排队入口处的显示屏了解当前排队等候,做到“心中有数”。因不是航班落地高峰时,旅客基本能“即到即走”,不少出租车处于等候状态。

大年初六夜间客流高峰时,记者也曾在此采访,据交通保障部站点管理科经理吕俊介绍,出租车等候区的最大负荷曾达到过瞬间有670名旅客同时进入等待区。而在栏杆外的车道上,候车点施行“单点双发”,25辆出租车同时平稳停靠、有序驶离。当时,据记者的估算,旅客从进入等待区到离开共用时仅12分钟左右。

刚从深圳回沪的沈先生告诉记者:“带着大件行李,选择出租车肯定更方便些。在很多机场都是人等车,一等就是几十分钟。在浦东机场是车等人,一般来到出租车候客点,10分钟就可上车。”

吕俊告诉记者,今年除夕至大年初十期间,出租车候客点发送车辆111759辆,运送旅客168464人次。而旅客平均排队等候时间为3.35分钟,高峰时段,旅客平均排队等候时间为6.33分钟。旅客排队打车等候时间从原先40分钟左右,大幅降低至10分钟左右,缩短了75%。即使在每天22点至凌晨1、2点的高峰时段,旅客基本也能在15分钟以内上车,真正实现从“人等车”到“车等人”的飞跃。

从40分钟到10分钟,这样的变化是如何破解的?

浦东机场交通保障部总经理曹流介绍,长期以来,“人等车”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以往,出租车候客点工作人员无从得知旅客需求,只能根据现场情况当场打电话给蓄车场请求调车,而蓄车场距机场有7公里的距离,待车抵达时,出租车候客点早已排起了“长龙”。若能对旅客需求进行精准预判,进而实现车辆提前调配,旅客与出租车双方的利益就能达到最大化。

2015年起,浦东机场着手研发“大型交通枢纽出租车智能匹配管理系统”。经过不断打磨,这一专利项目荣获2018年全国国企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在今年春运期间显示出了它强大的功能。

上海浦东机场启用的“大型交通枢纽出租车智能匹配管理系统”就是将出租车的历史使用数据、机场航班运行数据、客流分析数据等大数据融合到一起;同时在出租车站点排队区安装人流密集度统计监测设备,实时监控站点人群密集度及人流进出速度等,预判全天每个时段大概要坐出租车的人数,为出租车蓄车、供车提供依据,提前调拨充足车辆,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应对式”服务。

据统计,跟去年春运同期相比,今年浦东机场出租车排队时间又降低了10分钟。而这10分钟,离不开系统对用车需求量的精准预测。

如果将预测比作一道数学题,那么航班信息、到港旅客人数、用车需求量则是三个最为重要的变量。那么浦东机场是如何解题的?

首先,如何掌握机场到港航班信息?2017年初,浦东机场上线了一款名为“浦东准点”的APP,对进港和离港航班信息进行实时动态发布。APP刚一上线,交通保障组瞄准了这一契机,主动和该APP进行了对接,所有到港航班的实时信息通过“浦东准点”APP传送至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的无缝对接。

到港航班信息掌握了,到港旅客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般情况下,国内航班均有实际旅客到达人次信息,实际到港人数比较容易测算;部分国际航班没有开放到港人数信息,交通保障组就根据机型对到港旅客数量进行估算,这样到港旅客人数也紧接着确定了下来。

到港旅客量确定了,“出租车需求量”的测算却比想象中困难得多,这需要根据以往旅客选择离港交通方式的习惯,对今年同期的出租车需求量进行推算。想要尽可能降低测算误差,历史数据采集的精准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4年开始,交通保障组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整个浦东机场道路侧交通方式进行调研并做数据分析。之后,浦东机场又不断优化数据采集方式,在出租车站点排队区安装人流密集度统计监测设备,实时监控站点人群密集度及人流进出速度,使得数据采集更加精准。

曹流介绍,他们把这套系统称之为学习型系统,系统在做数据分析的同时也在做数据收集,每天的数据都是第二天分析的一个基础数据,经过不断累积,预测值会越来越精准,目前看来,误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

系统根据比例推算出今年同期每个时段的出租车需求数量,调度中心即可提前通知蓄车场做好车辆调配,直接调配车辆至缓冲区等待。原来需要现场人员发现车辆不够时赶紧打电话调车,而蓄车场距机场还有7公里距离,必然会出现“人等车”现象,如今大数据与实时信息共享有效预报,消除了这一时间差,旅客候车时间也就有了大幅下降。

目前智能管理系统还在不断优化升级。未来,停车管理、公交、长途汽车数据也将逐步纳入到该系统中,浦东机场计划将其打造成一个综合性交通管理系统。

云端数据终结“短途票”潜规则 

智能管理系统不仅在春运期间显示了其强大的功能,而且也为成为了规范机场出租汽车营运秩序的“好帮手”。

原本,为了鼓励出租车驾驶员接短途业务,以保障这一部分乘客用车,浦东机场出租站点工作人员会向承接短途业务的驾驶员发放“短途票”。业务结束后,司机出示短途票后,他可以不用排队,直接接送下一批旅客。

然而,这项福利存在漏洞,让一部分驾驶员钻了空子,他们篡改短途票上的时间,以达到“免排队”的目的,还有部分驾驶员超速行驶,赶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候车点,从而带来了安全隐患。一时间,浦东国际机场短途用车差次量“猛增”。

为了解决短途虚高问题,市交通委与浦东机场一起研究,决定通过全市出租车上安装的GPS来找寻突破口。2015年,浦东机场率先“吃螃蟹”,将本市所有出租车GPS信息汇总、分析,并应用于管理。

1年后,浦东机场在春运期间推出出租车短途业务智能化管理系统,用GPS识别轨迹取代短途票。该系统将“互联网+”云端数据服务和GPS技术相结合,自动识别运营出租车的行驶轨迹,判别车辆在浦东机场出发后是否属于短途,遏制了司机骗取短途票现象。

据统计,该系统投用后,浦东机场短途业务量从原来的37%,断崖式下降至12%左右。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应用大数据实现了管理服务能级提升,不仅初步打通了旅客从下飞机到上出租车的“最后一公里”瓶颈。也为上海乃至全国大型交通枢纽与市域交通的衔接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甚至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了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记者期待,大数据不仅可以解开民生难题,也可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把“金钥匙”。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杨潇慧 韩菁 邱佳)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