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2237,29号起飞”“东方2237,西宁进近雷达看到,保持一边,上升到标准气压6300”,随着地空通信设备中管制指令的发出,东方2237航班顺利起飞,这是西宁进近空域调整后的第一架航班,标志着青海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通信室保障西宁进近空域调整工作顺利完成。

明确方向早谋划
为推进西宁进近管制区空域调整顺利实施,确保内话席位及扇区调整与空域运行安全高效衔接,青海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通信室召开工作会议,依据《民航西北空管局关于调整及增设兰州进近管制区、西宁进近管制区、管制扇区的请示》、《关于西北地区部分管制扇区优化方案的批复》,对进近管制区与内话席位、记录仪通道及比选器通道匹配作出相应调整。
技术保障部通信室以“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的大局意识开展本次工作,在工作会议中,首先让科室成员逐个提出本次空域调整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并集体讨论如何更好地为本次空域调整保驾护航;其次大家集思广益针对本次空域调整的特殊性以及内话系统的底层逻辑共同商讨出较为简便、高效的内话调整方案,并在前期与厂家工程师沟通方案可行性;最后科室各成员明确职责分工,同时做到相互补位,确保空域调整前和调整期间各环节无缝衔接,安全运行。

强化责任细部署
本次空域调整是考验技术保障服务是否到位的关键,技术保障部通信室在前期积极与管制运行部进近管制室积极沟通各项事宜,从席位调整到频率和电话变化,做到最小变化、最优服务,把每一个细节都执行到位。
空域调整工作主要是新增进近扇区,并划分内外扇区,且对部分扇区频率进行了调换,因此,通信室需对主备内话席位和配置均作出相应调整,并匹配记录仪对应通道。备用内话施密德系统于3月14日由一人配置、一人监督检查的方式修改完成,“细节决定成败,点滴关乎全局”,主用内话飞坤系统于3月20日由科室主任+技术主任强强联合共同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将“细心”二字贯穿始终,做到每一项更改要求不遗漏、不疏忽。通信室人员还同步修改《通信室QSMS手册》、《设备运行维护手册》、《通信室应急手册》,并集中进行学习,将目前西宁管制扇区变化和应急处置方案了然于心,为保障工作做好“防护墙”。
聚焦安全强落实
安全就是“时时放心不下”,安全就是“事事心中有数”,对于西宁进近空域调整工作,不仅仅是设备配置的更改,更需要从全局统筹进行落实,通过对修改条目的一次次核实比对,从监控、光端机到席位每一处都精准修改、规范操作、强化落实。
在调整工作中需将一个内扇区的对其比选器通道进行调整,匹配比选器站点和单独台站站点,在调整后通信室针对其他扇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试频工作,确保通信畅通,为安全工作打牢基础。记录仪通道调整和则由值班人员进行通道匹配并进行测试,一切准备就绪。20日凌晨,主用内话飞坤系统和备用内话施密德系统加载生效,通信室主任及4名业务骨干共同前往塔台、进近、飞服现场进行设备正常确认,并对更改后的每一个席位所对应的频率及电话进行通信测试,“扇区+席位+频率+台站,测试321”,一声声的测试声在管制大厅此起彼伏,他们为安全工作再次念好“紧箍咒”。20日航班前1小时,值班人员再次进行试机工作,用敬业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再次确保空域调整后设备通信正常。
在青海空管安全运行的主战场,技术保障部通信室是强化保障、勇于担当的“行动派”,在本次空域调整工作中,作为一线机务员,立足本职岗位,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始终把真情服务体现到履职尽责的全过程、各方面,技术保障部通信室将继续把真情服务作为出发点、优化服务作为着眼点、管制满意作为落脚点,在保障青海空管分局安全工作上勇于担当。
(文/图 刘婷/陈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