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网讯:全球旅业在疫情之后如何复苏?这一议题在现行局势下仍存在许多未知。但可喜的是,中国旅游市场已逐渐显露曙光,端午假期期间,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逾4880.9万人次,同比恢复50.9%,无疑传递出一个回暖的积极讯号[1]。
重创之外,此次疫情也让旅游业内人士开始重新思考其风险管理策略。从机场这一侧面来看,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运营商选择采取技术手段来确保旅客无缝、卫生、安全的机场体验,比如香港机场就通过引入消杀机器人清洁公共区域来积极防疫[2]。长期来看,巧借技术也有望助力机场进一步满足旅客需要,增加非航空类收入。
运用自助手段简化客运流程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流并减少非必要性接触,不少机场对航站楼内外的旅客接触点均施行“自动式”管理。自助行李托运便是个中案例,作为自动式值机流程的一部分,自助托运可让旅客快捷、高效地独立办理相关手续。Amadeus旗下公司ICM的自助托运解决方案就在此前进驻了包括上海虹桥和上海浦东在内的两大国内机场。
从疫后长期来看,自助方案有望提升机场效率,节省旅客时间,旅客有望在登机前拥有更多的时间放松身心,甚至多逛逛机场内的零售店并进行餐饮消费,机场将更具体验性于一身。
生物识别应用愈加广泛
为更好地管理客容量,不少机场选择押注生物识别技术提高吞吐能力,简化客运流程。目前,生物识别技术正广泛地被亚太地区机场所运用,澳洲航空即对悉尼机场航站楼中所有的旅客接触点包括值机、行李托运、休息室使用和登机手续等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测试[3]。作为有助于简化流程,实现无摩擦旅行的关键技术,本次疫情期间,生物识别技术也发挥了其在确保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效力。武汉机场在“重启”后就为其机场公安配备了AI生物扫描头盔,确保执勤人员能在安全范围内无接触自动筛查乘客体温,2分钟内即可完成100余人情况的排查记录[4]。随着旅客对“接触”的愈发小心,以及在隐私安全方面信心的增加,生物识别技术或将进一步助力“无接触”旅游体验,而面部识别亦有望在未来取代护照及登机牌的手动检查流程。
场外客运服务成为常态
此外,机场也将探索场外客运服务,以期在未来为旅客更好的打造无缝体验。如“快闪”值机和异地行李托运等服务。场外客运服务可部署在其他相关地点,诸如火车站、邮轮码头、赛事场馆、酒店及会场等,此举有望分散航站楼内的客流,满足旅客目前在“社交距离”方面的新需求,机场和航司也通过为旅客提供更多在值机和行李托运方面方式、时间、地点的选择,打造更为个性化旅行体验。
大型机场亦将成为旅游目的地
乘客、航线和非航空收入竞争正促使机场运营商重新思考其发展运营走向。展望未来,随着中国与亚太地区机场不断的扩建与完善,机场需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满足旅客的全新期望。
随着旅客需求的不断变化,在未来,机场应更具体验性于一身,并最终成为旅游目的地本身。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机场可通过运用自动化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和场外值机解决方案满足旅客的全新期望。目前,机场正加大对高效技术的运用,随着这些技术将日臻完善,机场有望不断提升旅客体验,并以智慧机场为开端,真正打造出无摩擦的旅行体验。
[1] 文化和旅游部,端午假期3天全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4880.9万人次
[2] 环球旅讯,香港机场引入杀菌机器人清洁公共区域
[3]悉尼机场,澳航在悉尼机场试验使用面部识别技术